整合 融合 耦合

山东是当之无愧的港航大省,3345公里的海岸线上,不仅有青岛港、烟台港、日照港3个年吞吐量超4亿吨的大港,30个沿海县(市、区)还遍布26个大大小小的港口,几乎一县一港。

山东港口资源实力雄厚的背后也隐藏着各种问题,港口与港口间存在着低效重复建设,基础设施不互联互通,低效、低价的恶性竞争等现象。

港口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让山东认识到整合的必要性。从2018年起,山东便开始酝酿整合沿海港口资源,谋划组建山东省港口集团。不过,港口整合并非易事。因不同的港口盈利水平差距悬殊、有着不同的隶属关系,需要跨越不同区域、行政、体制等多重障碍。整合难度大、难点多。涉及到7个市6万多员工。

山东省港口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霍高原介绍说:“山东港口背景太不一样,历史背景不一样,原来所属层面不一样,包括人文等等方方面面有很大差异。日照港、烟台港、青岛港,原来是交通部的部属企业;蓬莱港、龙口港、威海港是省交通厅的厅属企业;还有各市的企业,还有民企,还有外企。”

能不能成为一个有机体,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关键取决于融合。融合过程完成以后耦合就是一个必然产生的现象。霍高原认为:“整合最核心是心合。我们一开始提出‘三合理念’,整合,融合,耦合,实际上整合这一个过程不难,反正是一个物理的整合,融合最难,实际上融合合的是心。”

为此,集团制定了六个方面的融合:思想融合、干部融合、制度融合、文化融合、作风融合、业务融合。这六个方面思想融合是第一位,如何把思想真正融合在一起,抓手就是坚持党建,以党建为引领抓好思想融合。

“我们现在基本上很少听到你是青岛港,我是烟台港,日照港。实际上这个文化软实力比硬实力更硬的实力,最终能不能形成一家人最终靠文化。所以我们一定要形成一种大家共同认可的价值观,最后形成同心同德、忠诚奉献、创新开拓、追求卓越,这样一种核心价值理念。”霍高原说。

山东各港口握指成拳 成为一家人

山东港口整合被设计成三步走:2018年3月,首先由山东高速集团控股整合滨州港、东营港、潍坊港,组建山东渤海湾港口集团;2019年7月9日,威海港100%股权无偿划转青岛港;同年8月6日,由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和渤海湾港四大港口组建的山东省港口集团正式挂牌成立。这场涉及山东7市的沿海港口大整合,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整合之后,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顶层设计的“三个一”:港口规划“一盘棋”、资源开发“一张图”、管理服务“一张网”。山东省港口集团也制定了“整合、融合、耦合”的一体化改革发展任务书、路线图。

霍高原说:“实际上山东港口集团整合之所以能够推进顺利,个人感觉还是顶层设计和具体推进方面扎实。第一个是领导坚强有力,如果没有省委省政府坚强的推进,没有上下思想一致,这个事情不可能成功。第二个是顶层设计比较科学,兼顾各方利益,特别是处理好与地方党委政府的关系。因为港口原来都是各个市的眼珠子,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港口一体化改革以后,他们是最担心未来港口与地方的关系怎么样,对地方的贡献怎么样,我们很好处理了这个关系。未来一定要形成哪个港适合干什么,它就集中干什么,要有专业特色。即便是切蛋糕,一定要保持它的存量。大家集中精力做增量。”

一体规划、一体建设、一体运营、一体管理,统一优化配置岸线资源,明确各港口特色化、差异化、规模化发展方向,杜绝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从而彻底解决各自为政的问题。

此后,山东港口边改革、边发展、边谋划未来,设计实施了“1+4+12+N”的组织架构,打造“以青岛港为龙头,日照港、烟台港为两翼,渤海湾港为延展,各板块集团为支撑,众多内陆港为依托”的一体化协同发展格局。

去年整个山东省吞吐量去年是16亿吨,山东港口完成14.2亿吨,集装箱完成3147万标箱。

霍高原认为:“这个吞吐量意义不在于量的累积,意义在于增幅。高于全国沿海主要港口平均增幅4.3个百分点。集装箱高于全国沿海主要港口平均增幅5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增幅更高,吞吐量比全国沿海主要港口增了7.8个点,集装箱增了12.8个点,比去年指标又增长。我想最主要还是一体化改革释放了潜能,这是最核心的。”

山东港口两年一体化改革,之所以顺利,之所以赢得社会各界广泛赞誉,关键取决于我们的六万员工。如何把六万员工积极性调动起来,成为港口集团领导班子最关注的一点。

利益问题有小事有大事,霍高原说:“为员工办实事,我们是‘四真’。真心实意、真金白银、真招实措、真实效果。哪些是集团层面办港口城市,哪些是板块集团办,哪些是板块集团下面公司办,哪些是科队办的,全部建档立卡,销号督办。把好多实事办到员工心坎上。我们两年涨了两次工资,发了五次奖金。去年每个员工收入增长11.3%,关键是‘十四五’期间,我们庄严地向六万员工承诺,每年确保8%的收入增长。五年下来它的复合增长率在60%以上,这是很了不起的。”

港口城市-山东省港口集团:一体化改革 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

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

一体化改革两年来,山东港口集团新开通47条航线,数量是过去5年之和。今年上半年,港口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比2019年增长15.4%和15.6%,跃居全球第一和第三位。

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通过自主创新,构建一整套技术标准,最终建成了一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自动化码头,为智慧港口建设运营提供了“中国方案”,去年年底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今年10月份,日照港启用了全球首个“顺岸开放式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综合运营成本和单箱综合能耗分别降低70%和50%。为全球港口提供了传统码头改造升级为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中国样本”。

港口城市-山东省港口集团:一体化改革 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

为更好地发挥港口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山东港口集团又提出了“港产城”融合的概念,构建有利于港口自身、临港产业、城市发展的新布局。

2020年4月份开始,山东港口集团先后与青岛、威海、潍坊、日照、烟台等地政府合作,建设了生活资料分拨中心或冷链产业园;2020年年底,山东港口青岛港联手海丰、中远海运、马士基等航运公司,连续开通了8条东南亚冷链快航航线;今年1月份港口城市,总投资138亿元,涉及冷链物流、城市更新、汽车产业、高新科技装备等五大类别的港产城融合项目,在日照集中开工。

霍高原说:“山东港口对整个黄河流域、对中国北方的腹地拉动作用非常明显,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包括中欧班列为山东港口发展带来千载难逢机遇。特别是去年上半年疫情期间,我们在全国唯一实现吞吐量集装箱双增长。其中对美航线虽然减少了18.7%,但我们依然增长4.7%,核心原因还是一体化改革释放的动能出来了。”

在这一战略思路下,山东港口与济南、青岛等省内16地市组建港口与城市联合体,“港城联动”“双招双引”,探索推动港口转型升级,临港产业聚集和港产城建设,做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金牌合伙人”。海外不断开辟新航线、沿黄河流域城市不断开通铁路班列、与中欧班列打通形成海铁联运,服务国家战略大局、履行使命担当。

霍高原说:“未来山东港口要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实际上我们的方向就是锁定五个国际领先。国际领先的智慧绿色港、物流枢纽港、金融贸易港、产城融合港和邮轮文旅港,最终把山东港口打造成港通四海,陆联八方,口碑天下,辉映全球世界一流海岸港口。”

告别山东3000多公里海岸线“有大港无强港”的历史,改革是关键一招。用改革整合资源、破除壁垒、理顺机制,才能抵消竞争内耗,抱团向外发展、擦亮港口名片。作为山东向海图强的支点,以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为目标,山东经济的航船也将继续向远海挺进。

闪电新闻记者 尚士春 济南报道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QQ: 55022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