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市档案馆存有一部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0月发行的《孔子世家谱》,其首页印有孔子及其夫人亓官氏楷木像缩照,并注明“子贡手刻现存于浙江衢州”。据作者考证,孔子夫妇楷木像目前保存于曲阜市文管会。众所周知,孔子夫妇楷木像原刻于曲阜,为何会到达衢州,又是怎样从衢州回到曲阜的,围绕这两尊楷木像又有着哪些鲜为人知的历史呢?透过这幅斑驳的图片资料,打开尘封的记忆,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孔子夫妇楷木像背后的传奇故事。
孔子夫妇楷木像南迁衢州
孔子有弟子3000之众,孔子去世后,弟子们在坟前结庐服丧3年,弟子子贡不忍离去,在孔子墓旁筑茅屋,又守了3年。期间,子贡采林地之楷木,精心雕刻了一对孔子和师母亓官氏坐像。这两尊楷木像高不满2尺,孔子长袍大袖,手捧朝笏,亓官夫人长裙垂地,形象生动。孔子死后,鲁哀公将孔子生前居室立为祭祀孔子之庙堂,孔子夫妇楷木像雕成后就供奉于此。据说后世在孔庙大成殿为孔子塑像时,就是参照子贡刻的那尊孔子像。此后孔子夫妇楷木像一直被历代孔子嫡长孙保存在曲阜祖庙,直到北宋灭亡。
公元1128年,金兵大举南下进攻南宋,宋高宗赵构举朝南迁。孔子48代嫡长孙孔端友留下胞弟孔端操等留守阙里林庙外,遂恭负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率近支族人南下扈跸。公元1130年,宋高宗驻跸杭州孔子世家谱,孔端友即率部分族人上疏,叙述家门旧典及离祖丧家之苦,请求南宋朝廷鼎建家庙,以奉祀孔子等列祖列宗。宋高宗感于孔端友奉诏南渡之功,赐家衢州,“权以州学为家庙”,赐田5顷,免租税,供祭祀。宝祐年间,朝廷又拨款36万缗,为孔子世家在衢州兴建家庙。因在长江以南,称为南宗(曲阜家庙称北宗)。从此孔子夫妇楷木像便一直珍藏在衢州南宗孔庙思鲁阁内,历经整整27代800多年,孔子夫妇楷木像也就成了孔氏南宗最有代表性的家传信物。
民国版《孔子世家谱》刊印孔子夫妇楷木像
从汉代到唐代,孔子家谱的修订一直由当时的朝廷严格监督下来完成,且只记录嫡长承袭者一脉。北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孔子46代孙孔宗翰创修孔氏族谱。孔宗翰之后的400年间,宋、金、元历朝更替,屡值兵燹战乱,其间孔氏谱牒虽曾进行过重修,但没有正式刊刻。明朝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孔子61代孙、袭封衍圣公孔弘泰重修了孔氏族谱,并规定:此后族谱“60年一大修,30年一小修,大修以甲子为期”。清朝康熙、乾隆的甲子年均按时修谱。但之后的一百多年里没有再大修过族谱。
民国成立后,虽然社会动荡,军阀混战,但北洋政府与民国政府仍旧尊孔崇儒。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孔子76代嫡长孙孔令贻的遗孀陶太夫人,以孔令贻遗腹子、尚在襁褓中的孔子77代嫡长孙、衍圣公孔德成名义召集孔氏家族耆彦,与“四十员”执事官公议重修孔氏家谱。8年后,在民国政府的支持下,专门设立了“曲阜全国孔氏合族修谱办事处”(简称“谱馆”,即古称的“纂局”),由8岁的衍圣公孔德成任总裁,由族长孔传堉、“四十员”中的孔印秋、孔继伦主持日常工作,谱馆有职员66名,还有一些勤杂员役。全国各大中城市都设立了办事处,村庄、街道设立通讯处,由此可见当时的民国政府和孔氏家族对续修孔氏族谱的重视程度。尤其要提到的是,此次大修,孔族中人倡修合族大谱,计划将南宗一支也列入族谱。续修期间,孔氏族人决定利用当时先进的照相技术,将最能够代表先祖孔子形象符号的信物刊印在家谱的显著位置,以示族人。此时便有人提到南宗所藏孔子和亓官夫人楷木像,虽然在孔氏家族中知道孔子夫妇楷木像的人较多,但见过的人却屈指可数。经过谱馆认真研究商榷,并在争得南宗同意后,终于将供奉在衢州孔庙思鲁阁内的孔子和亓官夫人楷木像进行了拍摄,刊印在孔氏家谱的首页。这不仅因为孔子夫妇楷木像是孔府历代最珍贵、最接近孔子的祖传魂宝,是孔氏大宗的象征,被历代王朝都视为国宝,而且在孔氏家族后代子孙的心目中,这两尊楷木像就是孔子的化身,是至高无上的神,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值得一提的是,在《孔子世家谱》孔子夫妇楷木像照片的上方还特别注明了“子贡手刻现存于浙江衢州”。这部《孔子世家谱》的续修历时7年,于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11月告成。伴随着民国版《孔子世家谱》的刊印,越来越多的孔氏族人看到了孔子夫妇楷木像的真容。
巧躲日寇秘藏孔子夫妇楷木像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侵略者为了更有效地推行殖民教育,奴役统治中国人民,在沦陷区大力提倡孔子文化,要求沦陷区人民发扬孔子“忠恕”之道,善邻友好,根本目的在于打着让人民知“仁”、懂“礼”、讲“义”的幌子,使沦陷区的人民老老实实地当统治者的顺民。
作为孔子化身的两尊楷木像也让野心勃勃的日本侵略者垂涎三尺。1939年5月,迁至重庆的国民政府为确保孔子夫妇楷木像的安全,使其免遭日寇掠夺,电令浙江省政府速令南宗奉祀官孔繁豪护送楷木圣像离开衢州,择地供奉。当时龙泉为抗日大后方,浙江省政府即择址龙泉,并电令龙泉县政府选择安全地点。6月5日,孔繁豪一行携孔子夫妇楷木像由衢州到达龙泉,并将圣像供奉在距龙泉60里的八都镇李家祠堂内,这是圣像有史以来第二次迁移。1940年冬,由于日本侵略者的步步逼近,浙江省政府又电令孔繁豪保护圣像尽快转移到庆元县,孔子夫妇楷木像又被转移到浙闽边陲的庆元县城郊大济村鸿胪坊后面的“慎修堂”。1941年9月,庆元孔庙隆重举行“秋祭大典”,将孔子夫妇楷木像供奉于大成殿上,由孔繁豪亲自主祭,参加者为政府官员及文化界人士数百人。公祭后,由县警卫兵用露轿抬着孔子夫妇楷木圣像,全体参祭人员一起高举幡旗、彩旗,敲锣打鼓,吹奏唢呐,几百人的队伍载歌载舞,从孔庙出发,循城内至后田街游行一周,观者如堵,盛极一时,给当时的抗战艰难岁月带来了一线生机。
为了孔子夫妇楷木像的安全,孔繁豪曾秘密制作了一对赝品,以防不测。这对赝品制作得非常逼真,真品孔子像一撮胡须是断后用牛皮胶粘上的,制作赝品时也故意敲断再粘上。据说,孔繁豪带出去的是赝品,真品则被秘密放在了衢州深山区的坑口乡,供奉在吴姓亲戚家的神龛上。这是非常机密的事情,当时只有极少数人知道。日寇到坑口后也到过吴家抢掠,但日寇不认识孔子夫妇楷木像,以为只是两尊普通木雕,便丢在一边。日寇两次攻陷衢州,侵衢日军虽未能掠得孔子楷木像,但将孔氏南宗家庙的祭器、礼器洗劫一空。衢州城内的文物档案,甚至连钟楼重达数百斤的明代古钟,都成了日本侵略者的战利品。孔子夫妇楷木像又一次躲过人为浩劫。
抗战胜利后,衢州举行了盛大隆重的还庙祀典,将孔子夫妇楷木像迎护回衢州南宗家庙。1946年8月27日上午,还庙祀典由当时的绥靖公署主任余汉谋主持并致辞,浙江省政府沈鸿烈特派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姜卿云作为他的代表致祭,另有文武各机关及地方团体士绅分别致祭,参加者逾千人。随后,南宗孔氏家庙理事长、奉祀官的代表孔宪洛宣讲孔子言行。9时整,孔子夫妇楷木像被护送还庙,重新供奉在衢州孔庙思鲁阁中。当天,衢州各机关休假一天,城区各机关部队团体店户悬旗庆祝。在还庙祀典开始前,还专门把赝品烧毁,以防止日后鱼目混珠,真伪难辨。新中国成立之初,孔子夫妇楷木像被保存在衢州文化馆。
孔子夫妇楷木像重归故里曲阜
孔子和亓官夫人楷木像历经风雨,在南宗孔氏家庙度过了八百多年后孔子世家谱,于1959年才回到北宗曲阜孔氏家庙。关于孔子夫妇楷木像是如何回到曲阜的,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1959年国庆十周年大典时,为办孔府复原陈列展,曲阜文物部门与浙江省文化局联系,得知楷木圣像已存浙江省博物馆。此后通过国家文物局,将此圣像借回曲阜陈列。1963年,因浙江省博物馆索还楷木圣像,故用楷木按原貌复制孔子像及亓官夫人像,将复制品归还浙江省博物馆。现存于衢州孔氏家庙思鲁阁神龛中的两尊楷木像便是曲阜归还的复制品。
还有一种说法:1959年,刚建成的中国历史博物馆为迎接国庆10周年庆典,从全国各地征调珍贵文物进行展览,浙江省博物馆便将存放于衢州文化馆的孔子夫妇楷木像调往中国历史博物馆。展览结束后,在对文物分类返还时,由于工作人员的疏忽,误将这两尊楷木像打包返还给了山东。到了济南,工作人员一看是关于孔子的文物,便交给了曲阜。于是,孔子夫妇楷木像鬼使神差地回到了曲阜。1963年,浙江省博物馆向曲阜索还两尊楷木像,曲阜将孔子及其夫人亓官氏楷木像的复制品交还浙江省博物馆。改革开放后,衢州曾向曲阜索取孔子夫妇楷木像真像未果。1989年南宗第75代嫡孙孔祥楷先生应邀到曲阜时也曾提起此事。
时过境迁,在改革的春风下,孔子思想和儒家理论被不断发扬光大,这无论是对曲阜的北宗还是衢州的南宗来说都是值得鼓舞的。孔子及其夫人亓官氏楷木像的代表性也渐渐变得模糊,因此,这两尊雕像应该保存在曲阜还是衢州已经不再重要了。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QQ: 55022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