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关注美术报,分享美的一切
五月五,是端阳。
门插艾,香满堂。
吃粽子,洒白糖。
龙船下水喜洋洋。
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家家户户插菖蒲艾草、吃粽子,小朋友们还要挂香囊、用雄黄酒在额头画“王”,用于驱五毒。
边寿民(清) 端午即景图 77×54cm 纸本 沈阳故宫博物院
当然,最最热闹的还要数赛龙舟。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端午赛龙舟,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崔护 程宗元 《龙舟夺标图 》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当然,画家们也用手中的画笔,记录下了这一热闹时刻。
王振鹏(元) 龙舟图 32.9×178cm 绢本 浅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早在宋代,便有无名氏的《金明争标图》和《龙舟图》,而元代画家吴廷晖的《龙舟夺标》(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和王振鹏的《龙舟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是有据可查的最早有署名的龙舟绘画。他们所绘龙舟竞赛,场面宏大,气势雄伟,在元代山水画中别开生面。
无名氏(南宋) 龙舟竞渡图 设色
在元、明两代,划龙舟的题材在画中并不盛行,偶有所见,则多为南方画家所为。主要原因在于龙舟竞渡端午赛龙舟,一则需要河道,一则为风俗所至。而北方河道稀少,舟行不便。同时,端午纪念屈原之俗也远远弱于南国,以故划龙舟之风,鲜有所见。
吴廷晖(元) 龙舟夺标 124.1×65.6cm 绢本 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而在长江流域以南,尤其是江浙、岭南地区,龙舟竞赛之俗,成为一年一度之盛事。所以清代以降,龙舟竞渡之习,在南画中极为常见,在河道密集的南粤地区,尤为兴盛。清代中期以还,在苏六朋、罗岸先、居巢、居廉诸家绘画中就不时可见,成为一道奇特的人文景观。
居巢 《赛龙舟扇面》清 纸本设色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居巢(1811—1865)的《赛龙舟扇面》(广州艺术博物院藏)虽为咫尺之属,但小中见大,清晰地再现当时广东地区龙舟竞赛情形:河道中两艘龙舟从相反方向划进,终点在两船中间。船头有人挥舞小旗,擂鼓助威;另有四艘小船则在两侧停靠,且均为带篷小舟,上有三两人,或驻足张望,或为裁判资用,而岸上围观人群排成一列,有顶戴花翎者,也有扶老携幼者,各色人群,不一而足。此画作于清咸丰七年(1857年),是作者为其好友、广东东莞籍官员兼文人张嘉谟(1830—1887)所作。从其画面及人物衣着看,或为张嘉谟观摩龙舟竞赛,而居巢据此写实。
张择端《金明争标图》
《龙舟竞渡图》卷
王概(清)
纸本 设色 纵18.2cm 横359cm(请旋转屏幕观看)
本幅自题:“丁丑重五,左巌汪子为见翁公祖老先生赋《竞渡行》,中及布泽邗郡。是日京岘飞帆如鹜,公载杓载客旷揽江天,为之称快不已。遂成一图,作此诗笺注。繍水王概记于卢易郡斋之葵轩。”钤“王概”(朱文)、“安节”(朱文)二印。王方岐、徐扬题跋两侧。“张之鑑藏”(朱文)、“楚南周氏晓初珍藏”(朱文)等鉴藏印四方。
此卷由三段绘画组成,以江河为主线,渐渐展开端午时节赛龙舟的场面。画面用笔工细,场面宏大。几艘龙舟昂首翘尾,动感十足。船上人小如蚁,但奋力划桨之势尽显。在构图上,运用大片留白表现水天一色和浩渺的江河,给人以开阔的视野。而江中点缀的渔家小船及岸上人们争相观看的情景,又使画卷平添了几许情趣。
《龙池竞渡图卷》(请旋转屏幕观看)
元 王振鹏
王振鹏是元代知名画家,受知于元仁宗,或因此成为公主收藏中少见的当世画家。画中描绘大小舟艇先后竞渡场景,画中建筑群构造华丽,各处斗供组件繁複。在画家极细腻的用笔中,充分显示元代追求眩目界画的新风尚。卷后题记叙明此画创作背景,王振鹏显曾为元仁宗画过一卷,公主因见过喜爱,王振鹏又为作画。这类具王振鹏题名的龙舟图存世多本,成画时间各有异说。此卷上公主印章和常见者稍异,或被推为后人摹本。
龙池竞渡图卷 局部
依卷尾所题,本卷正是描绘北宋崇宁间三月三日,在金明池龙舟竞渡争标,万民同乐之景。
虽然不是端午节,但是可以看出,赛龙舟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
卷首绘御座大龙舟在四艘龙头、虎头船的前后摇旗护送下,昂首向前。池中央水殿楼阁、平台拱桥相连;水鞦韆、水傀儡等水戏活动在行进间开演;卷尾高大的宝津楼矗立,而十二艘龙虎船,正敲鼓迅檝,朝标竿急驰。观览画中旗飞桨扬,似闻锣鼓震天,龙舟竞渡的壮景可谓形容得淋漓尽致!
大龙舟
小龙舟
鳅鱼船
水傀儡
水鞦韆
宝津楼
微信编辑| 俞越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QQ: 55022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