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淡水湖,犹如挂在长江边上的“水袋子”,具有调蓄洪水、涵养生态、渔业生产等多种功能。
在汛期鄱阳湖老爷庙,鄱阳湖吸纳长江来水,湖面扩张,水位上涨,湖岸可上溯几千米。在枯水期,湖水消退跌落,壮阔的湖面便“瘦”成一条河流。从这一特征上看,鄱阳湖属于典型的吞吐型湖泊,水文变化非常复杂。
鄱阳湖卫星地图
在鄱阳湖中,存在着一片神秘的三角形水域:老爷庙水域。该水域位于鄱阳湖和长江贯通的咽喉位置,两侧被山峰合抱,北接长江,南通湖心。诡异的是,当地传闻老爷庙水域“非常凶险”,这片水面变化多端,时常风云突变,恶浪翻滚,驾船路过的船员、渔民无不胆战心惊。
当地村民表示,老爷庙水域的风浪和别处不同,浪高能达到2米多。很多原住居民也反映,历史上老爷庙水域“十船九翻”,很多船只莫名失踪,仿佛人间蒸发了一般。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在每年的枯水期,湖面消落,湖床裸露,但却看不到任何沉船的遗迹。
对此,社会各界也是众说纷纭,纷纷猜测沉船事故的原因,至今未有明确定论。可以确定的是,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60年间老爷庙水域共发生了100多起沉船事故。据九江市海事局统计,仅在1985年8月3日这一天,就有13艘船在老爷庙水域沉没,其中不乏大型船只。
由于沉船事故频繁发生,老爷庙水域也被认为是中国淡水湖中最凶险的一片水域,民间将其称为“中国的百慕大”。
老爷庙水域事故频发,原因可能是什么?
鄱阳湖位于长江中下游的南岸,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其气候特征是雨量充沛,气候温和,降雨集中在4~6月份,夏季多偏南风。那么,老爷庙水域沉船事故频发,是否和当地的季节性气候有关呢?
为一探究竟,研究人员曾前往九江市地方海事局了解详情,并从历年的沉船事故中选取了9起典型事件。结果发现,几乎各个季节里都发生过沉船事件,而且分布相当均匀。例如:在2~3月份发生的沉船事故有3次,7~8月有3次,10~11月又有3次,沉船事故并没有明显的“季节性”。
在当地,关于沉船的真相也有很多说法。其中一种观点认为,老爷庙水域是大鱼、江豚的活跃区域,出事的船只是被大鱼或者江豚掀翻的。
这种说法明显不科学。鄱阳湖中的大鱼多为高龄的四大家鱼,成年后可长到50多公斤,体长超过1米。湖区还有“长江鱼王”中华鲟的活动踪迹,该鱼种的常见体重为50~300公斤,最大可达600公斤。至于长江江豚,成年体长多为1.2~1.6米,体重一般只有50~70公斤。
而在已经失事的沉船中,不乏百吨级别的大船。例如:赣宜货3191轮就达到了488吨的载重,皖怀远01571货船的载重亦有180吨,即便有上千斤的大鱼也不可能将其倾覆。所以,船只失事还需要从其他方面找原因。
也有人猜测,老爷庙水域的神秘和其所处的纬度位置有关。老爷庙位于江西省都昌县多宝乡,正好位于北纬30度附近。而这一纬度是全球出了名的神秘纬度,有很多未解之谜和特殊现象都与之有关。
美国作家詹姆士·伯斯特在其著作《神秘北纬30°》中提到,北纬30°经过了很多神秘地区,例如四大文明古国、百慕大三角、撒哈拉大沙漠、死海、珠穆朗玛峰以及马里亚纳海沟等等。老爷庙水域同样如此,这不禁让人浮想联翩。
事实上,这一现象在偶然之中又有必然。仔细观察地球仪就能发现,30°N线经过各大板块的交接地带,出现活跃的地质构造运动很正常,其结果正是塑造了丰富的地形地貌。另外,北纬30度在气象学上也有特殊的含义,该线是亚热带与温带的交汇线,因此气候适宜,雨水充沛,适宜发展农耕,能形成人类早期文明也在情理之中。
真正的原因:大风和水流的“狭管效应”?
无论是老爷庙水域的传闻、传说还是神秘的北纬30度,都不能从科学角度说明老爷庙的特殊之处。
从科学角度来看,影响行船安全的常见因素有两种,一是风力,二是水流。老爷庙水域怪事频发,那么该水域的风力、水流特征究竟如何呢?
先从风力的角度来看,老爷庙水域确实具有“风大、风多”的特征。当地还流传着一句广为人知的俗语,“无风不起浪,有风浪三丈”。江西省考古研究所也曾做过专项调查,但还没到老爷庙水域,调查船就遇到了狂风巨浪,船身剧烈颠簸,为保证船员安全不得不提前返航。
不过,这反倒引起了调查人员对风力的关注。当地的气象资料显示,老爷庙水域往主湖的延伸方向属于高风速区,年平均风速高达7m/s,为内陆罕见。在一年当中,该区域达到8级风以上的日数有163天左右,几乎每3天就会出现一场强劲的大风,并常伴随着骤雨,使得湖面波浪翻滚,凶险异常,严重威胁航运、渔业甚至是圩堤安全。
专家还发现,老爷庙水域距离都昌县城只有数百米,但是其风力却是城区的一倍以上。究其原因,这种差异其实是受到了特殊地势的影响。
老爷庙湖区通过一狭长的水道和长江相连,该水道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长约40km,但宽度只有3~5km。水道处于峡谷之中,左侧是高大的庐山,右侧则是低山丘陵,这一地理构造极为特殊,相当于在老爷庙水域北部塑造了一条狭长的通风管道,极易形成风场的“狭管效应”。
尤其在每年的9月~次年5月,北方冷空气大举南下,强大的风力在经过长江流域时被“打包加速”。在庐山和湖口水道处,风速急剧增加,到老爷庙水域时加速到最大值,以至于实时风速数据很难被采集到。
除了风力外,老爷庙水域也同样形成了水流的“狭管效应”。每年5~9月,鄱阳湖迎来丰水期,水位达到20米时,湖面在4125平方公里以上,湖宽超过250公里。而在老爷庙水域,湖面骤然缩窄,仅有10公里左右,当湖水进入长江时,必然也会产生加速效应,导致水流紊乱,暗流汹涌。
风力和水流同时在老爷庙水域加速,气流、水流场力复杂,环境变化莫测,导致该水域事故频发,成了中国内陆湖泊中最凶险的水域。
老爷庙水域沉船数百艘,为何却消失不见?
老爷庙水域是鄱阳湖名副其实的“鬼门关”,多艘货船、渔船、游船在沉没后都找不到残骸,几经打捞均以失败告终。
上百艘船只鄱阳湖老爷庙,沉没后为何会消失不见了呢?
真相就隐藏在水下。地质勘探调查显示,老爷庙水域的地质条件很特殊,尤其是以下两个方面。
1,该水域底部是淤泥质土,地质强度差,泥沙淤积严重。湖底的特殊岩土结构松散,在水流冲击下容易产生缩径与塌孔现象。该水域还处于河流弯道的螺旋环流区,在靠近老爷庙一侧容易形成掏蚀作用,而在对面一侧则容易形成沉积作用,水下泥沙的搬运、淤积效应非常显著。
2,从泥沙来源上看,入湖河流同样也会带来大量的泥沙。鄱阳湖是江西赣江、信江、修水、抚河、饶河五大水系的汇集地。其中,赣江、修河正对着老爷庙水域(见下图),河流的泥沙便会在该水域长年堆积,最终形成了又厚又松散的泥沙层,足以将过往的沉船覆盖埋藏。
事实上,科研人员也曾利用磁法探测技术对水下的沉船遗址进行大面积的普查,结果发现:湖底存在大量的磁场异常区域,数量达16个之多,这些区域很可能掩埋着沉船。
在潜水员的探摸求证下,磁场异常区域确实发现了沉船的碎片。这些船只的埋藏深度不一,有的距离表层只有40~50cm,有的埋深却达到了16.1~31.3m,永远地沉睡在了第四系泥质地层中。至此,沉船之谜终于水落石出:这些沉船并不是凭空消失了,而是被埋藏在了泥沙之下!
总结
老爷庙水域的神秘与凶险,实际上是特殊的气象、地质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场和水流在此形成狭管效应,导致大风呼啸,水流紊乱,因而很容易诱发船只失事。
当船只被大风掀翻后,受到螺旋环流的作用而被卷入湖底,经过泥沙的自然堆积,船只深入地下,永远成为了历史遗迹。
为避免类似险情再度发生,气象部门也总结出了避险规律,通航时段被分为安全航行日、风险航行日以及停航日,大大提高了当地渔船、货船过航老爷庙水域的安全性。不仅如此,老爷庙丰富的风力资源也派上了大用场,当地因地制宜建成了风力发电项目,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从人人避之不及到造福一方百姓,老爷庙水域的故事不可谓不神奇。有了趋利避害的思路,这股“怪风”同样也能变成一笔宝贵的资源。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QQ: 55022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