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非凡十年 出彩中原郑州篇丨老地方美丽嬗变

如果在郑州的大街小巷穿行,你会发现曾经熟悉的“老地方”换了一个新模样;如果从高空俯瞰郑州城,你又会收获不一样的新风景。巍巍商都再绽风华,生态廊道映绿幸福“母亲河”,老街旧巷、老旧小区变身“网红打卡地”,“工业锈带”变身“生活秀带”……十年之变就藏在这些惊艳的“蝶变”里,让人们遇见更美、更好的郑州。

巍巍商都启风华

□本报记者 王延辉

夏日清晨,一轮朝阳刚刚跃出地平线,晨练的人们便跟久远的商代城墙打起了招呼。

与古为新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一园纵览三千年。郑州商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依托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郑州商代遗址而建,这两年经改造提升后,尽显古韵新风,成为“网红打卡地”。

“以前林茂无序,现在舒朗通透、视野开阔,变得可时尚了,在每个位置都能看到城墙。公园建到老百姓心里,大家都叫好。”家住附近的马艳丽没事就去遗址公园转转。

“商都”堪称郑州的重要文化标志。郑州商城距今已有3600多年历史,是中国商王朝的第一个都城——亳都,是古代中国王朝都城典制的开创之地,是中华文明文脉不断、人脉不息的实物见证,也是郑州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入列中国八大古都的重要佐证。

曾经城垣本体被连片低矮脏乱的棚户区所掩盖,为还历史以文化尊严、还人民群众以生活尊严,管城回族区一体化推进文化保护、民生改善、经济发展,通过消棚去危、环境整治,4.5公里城墙全线贯通,进行集中保护展示。

“无论白天、黑夜,遗址公园都像一幅画。”老管城人王永红的家离城墙不远,站在窗前,美景便可尽收眼底。

白天,远远望去,在疏林草地的映衬下,整个城垣遗址如“绿丝绒毯”上的展品,恢弘大气;入夜,登高俯瞰,在璀璨灯光的辉映下,整个城垣交织在古老的厚重和现代的时尚里,魅力四射。

千年商都,城址不移;巍巍商都,风华再现。

在管城回族区东大街附近,土黄色的城墙,与线条舒缓、布局别致的“两院”项目交相辉映。2022年7月26日,位于遗址公园内的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馆正式建成开放,一个个展厅,一件件文物,在沙盘模型、场景复原、声光电技术等辅助手段“加持”下,让公众得以饱览商代早期王都的风采。

保护与展示结合,公园邂逅古文明;遗址与生态牵手,塑造城市新地标。从岁月深处走来,古老商都换了个“模样”走进现代生活,让人们与历史更好地相遇。

工业遗存开“新”花

□本报记者 何可

7月23日,在郑州市中原区华山路旁,一条条宽阔的马路将一幢幢改造后的老厂房连在一起。马路旁的梧桐树下,不时有晨练的人们跑过,还有不少年轻人站在一台液压支架下“打卡”。

中原区是曾经的老工业区,原有产业外迁后,留下了红砖旧厂房,也留下了高大的梧桐树和工业记忆。芝麻街1958双创园在变身之前,是煤机龙头郑煤机的老厂区。58年前,新中国第一台煤矿液压支架在这里诞生;58年后,这里正被打造成新时代工业复兴地标。

芝麻街的名称,由郑煤机的拼音首字母ZMJ演绎而来,寓意“芝麻开花节节高”。芝麻街负责人表示,留下老厂房既是一种传承,留住记忆,又把新的技术、企业和产业引进来,让老工厂变身“创新发展区”和“人才高地”。

如何在留下记忆和传承的基础上差异化盘活老厂区、老厂房?按照设计规划,园区以融合城市更新为实施路径,以“MIX+PARK”为设计理念,以建设“零距离创新产业生活圈+24小时产业价值创造圈”为目标,打造郑州工业文化遗存融合城市更新的文化地标。

据介绍,芝麻街1958双创园的总规划面积为650亩,其中一期面积近200亩,已经开园,对应建筑面积为8万平方米,其中80%为科创空间,其余20%则为文创空间。

如今,老工厂留下的斑驳躯壳以全新的面貌步入“网红”行列,芝麻街的改造保留了原厂房建筑的沧桑感,并用浓烈的色彩碰撞将砖瓦的肌理附上工业时尚元素,成为科创和文创融合的现代化新园区。

通过文化创新,芝麻街已形成了新的文化魅力,这里有参天的梧桐树、宽敞的道路和别致的雅座,市民休闲放松多了一个好去处,芝麻街带给大家的开心快乐是实实在在的。

黄河岸边添美景

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非凡十年 出彩中原郑州篇丨老地方美丽嬗变

黄河岸边景如画。本报记者 王延辉 摄

□本报记者 徐建勋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冯刘克

沿郑州天河北路向北,过黄河大堤,路名改作黄河观光路。黄河观光路名副其实,一路风光美不胜收,绿植密布,浓荫匝地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见水见景,满目葱翠,一直通向南裹头广场。南裹头广场又是一番景象,壮阔黄河尽收眼底,大河奔腾,激荡心胸。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发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位于黄河中下游的交界处、在黄河文明中居于中心地位的郑州市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高标准推进生态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已取得良好效果。

近年来,围绕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文化地标塑造,郑州市加快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该市规划的郑州黄河滩地公园西起江山路,东至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覆盖惠济区黄河滩区西滩和中滩。黄河滩地公园是黄河郑州段生态保护的核心区,是展示黄河自然景观、生态保护水平、文化特色和高质量发展成就的重要载体和窗口。项目通过生态修复、慢行交通系统构建和产业提升,使慢行系统成为联系滩区内外生态资源、文化遗产资源、村庄和旅游项目的纽带。

黄河滩地公园设置三个观景节点,包括南裹头观景点、海事码头观景点和惠武浮桥观景点。在南裹头建设了观河台、驿站、露天剧场等,在海事码头建设了观河亭、观河廊架等。南裹头东侧的湿地片区成了一片花的海洋,共完成百花争艳、林间花海、百日草混播等花境撒播及单品种栽植6.5万平方米。

郑州市民李永恒说:“黄河变美了,离人更近了。黄河滩地公园的绿化很有特色,乔木灌木和花草穿插,落叶树种和常青树种搭配,色彩变化多样,一年四季景致不同。另外,新建的步道、廊道和观景点布局也很讲究,让人们可以在不同的角度近距离观赏黄河的恢弘气势。”

随着黄河战略的深入实施,郑州市积极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围绕“自然风光+黄河文化+慢生活”,建设黄河滩地公园、沿黄生态廊道等项目,并穿珠成链,形成“水、滩、林、文化、产业”有机整合的城市沿河风貌,正让黄河真正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老街旧巷焕生机

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非凡十年 出彩中原郑州篇丨老地方美丽嬗变

特色美食旅游街区——顺城街。本报记者王延辉摄

□本报记者 王延辉

街道空间是城市生活和城市记忆的主要载体。任何一座国际化的现代大都市,都有一些融合市井文化与现代元素的特色街区。

说到北京,人们会想到什刹海、南锣鼓巷;说到上海,会想到外滩、南京路;说到成都,会想到宽窄巷子、锦里;说到西安,会想到回民街、大唐不夜城……

无限向往的“诗和远方”,有时候也在触手可及的地方。入夜,郑州市的“网红街区”平等街、顺城街华灯璀璨、人头攒动,夜经济“热闹登场”。

“以前脏乱差,现在亮净美。赶上了好时候,住在了风景中。”在平等街附近居住大半个世纪的谢瑞卿老人对身边点滴变化看在眼里、乐在心头。

平等街,长约300米、宽4.5米,是一条饱含历史感的街巷,旧称道学胡同,冯玉祥将军督豫期间改名为平等街。从2019年开始,经过3年综合改造提升,平等街从一条普通的小街道变身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国潮街区”。街巷旁的建筑青砖灰墙、灰白色调,沿街引入志钧瓷坊、核雕、红泥堂泥塑、鸟虫篆综合体验馆等非遗项目和相关文创产业。平等街成了郑州市首条非遗文创街区。

离平等街不远的北顺城街“摇身一变”成了特色美食街。街口立起牌坊,上书“顺城”二字,沿街建筑退界,增宽休闲步道,铺设青石板,增设景观小品,各门店以穿廊相连,透着浓郁的往日风情。

“以前卖牛羊肉就是一个档口,现在进店经营,门头统一,店招保持个性,店内装修得整洁明亮,卖肉也‘高大上’起来。”锋国牛羊肉店老板娘王敬深有感触地说,“这就是我梦想中牛羊肉店的样子,规规矩矩、干干净净。”

顺着紫荆山路往南走,来到陇海马路街道北三街附近,巷子里,黛瓦白墙旁是缩建的“小江南”景观,墙边的绿植高低错落,沿街“豫忆深刻”文物墙和“大河华章”考古文化墙,让人触摸到中原古老文明的记忆。“街美了,小区美了,生活也跟着环境美起来了。”附近居民张凯亮乐呵呵地说。

在郑州,越来越多的街巷重新焕发魅力与风采,一条条街道成了生活与休闲体验相融合的创意文化街区,有文化味、市井味、人情味。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QQ: 55022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