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精神内耗:高敏感人群深度自救手册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高度敏感是一种挑战。但学会管理情绪过载,你也能享受到高敏感所带来的独特优势。本文来自编译,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图片来源:Angrygrandmama/Unsplash

1997年,心理学家伊莱恩(Elaine)和亚瑟·阿伦(Arthur Aron)发现了一群表现出异常高水平感官敏感性的人。这些个体描述自己常受噪音、气味和质地困扰,例如餐厅背景噪音、浓烈香水气味或特定衣物的触感等。阿伦夫妇很快发现,这类人群的敏感性不仅限于感官层面,更延伸至情感敏感度与复杂的内在世界。基于这些发现及其他类似研究,他们提出了“高敏感者”(HSP)的概念。早期研究估计该群体占人口比例为15%至25%,但最新研究显示这一比例可能高达31%。

我致力于为高度敏感人群提供专业指导,帮助他们接纳自身特质并活出精彩人生。若你隐约觉得自己是高敏感人士,那么这本指南正是为你而写。我将助你更深入理解自身敏感特质,并介绍如何在敏感天性中茁壮成长。

要体会高敏感人士的生活状态,不妨看看艾玛参加邻里聚会的经历(艾玛的故事虽属虚构,但灵感源自我真实接触过的高敏感客户)。刚到聚会不久,她就注意到主人玛丽亚异常沉默,笑容未达眼底。当众人谈笑风生时,艾玛轻声走近玛丽亚,对方坦言被工作和待客责任压得喘不过气。艾玛的共情带来慰藉,两人由此建立起深刻联结。随后艾玛察觉音乐声过大,不仅自己感到不适,其他宾客亦然。她便委婉询问玛丽亚能否调低音量,让大家都能更享受这个环境。

作为高度敏感者,艾玛对周遭环境的敏锐感知常为人际关系与生活环境增添丰盈色彩。朋友们珍视她深切的共情力,以及替他人道出难以言表情感的本领。艾玛在创作领域同样卓尔不群,这份敏感使她能捕捉细微之处的美感,从日落的绚烂色彩或乐曲的精妙旋律中汲取灵感。然而艾玛的人生也面临着独特的重大挑战:她极易陷入情绪耗竭,某些刺激性环境(尤其是公共场所)会令她精疲力竭。

高度敏感是遗传与生物学差异的体现。你的敏感表现或许与艾玛不尽相同,但若你属于高度敏感人群,很可能比常人更敏锐地感知周遭动态,捕捉更细微的细节,并对事物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你很可能自出生起就比他人更易受体验影响,无论是积极还是消极的体验。

尽管高敏感特质带来的一系列特征有助于你更深入地理解自我与体验,但它并非心理健康问题或神经发育障碍的诊断标准。某些与高敏感特质相关的特征可能与各类心理诊断症状存在重叠,但要确诊为心理障碍,相关症状必须在相当长时期内严重干扰日常生活。若对心理健康存有疑虑,请及时咨询专业人士。

1. 高敏感人群有不同的思维和感受

多数高敏感人群在个人及职业生活中往往注重细节。正如我和同事们所描述的,这种尽责态度与非凡的细节关注力在许多职场环境中颇具价值。然而当特质演变为过度执着时,曾经的优势便可能成为累赘。

作为高度敏感的人,你深入思考的能力以及将零散信息整合成新概念的能力,很可能也使你比多数人更具创造力。一项针对近300名成年人的最新调查发现,在高度敏感性测试中得分较高的人,不仅更容易在日常生活中察觉到他人情绪,还更善于将零散信息整合成新概念。研究者大卫·布里奇斯与哈琳·申丹提出,这种创造力优势可追溯至神经差异,具体而言,在于那些感知并关注环境信息的神经网络具有更强的活跃度。

你可能还具备更强的察觉他人情绪的能力,这往往表现为高度的共情力。研究人员发现,这种能力与岛叶皮层的神经活动增强有关,该脑区被证实参与处理他人情绪状态的表征。

2. 高度敏感既是优势也是挑战

高度共情与创造力看似拥有超能力,但高敏感特质也伴随独特挑战。在社交或情感密集场合,强烈共情可能引发情绪过载。例如研究表明,高敏感父母虽能更富有同理心和创造力地与子女互动,却因情感强度过高,而较难享受为人父母的过程。同样地,工作中你可能更易陷入情绪耗竭,尤其当工作压力增大时。

本指南旨在助你掌握敏感特质的管理之道,通过策略性应对刺激环境与社交困境,实现人生茁壮成长。

3. 应对策略

3.1 理解并接纳自身高敏感特质

有多种问卷可助你深入认知自身高敏感特质。其中一种选择是Arons’ Highly Sensitive Person Scale,即阿隆斯最新版本的高敏感人群量表。另一选择是荷兰莱顿大学及其团队开发的感官处理敏感度问卷(SPS-Q)。该问卷将高敏感性细分为以下六个维度,要求你对各类陈述进行认同度评分。以下是六个维度的示例:

  • 情绪与生理反应性:生活中的变化容易让我情绪波动。

  • 对细微内外刺激的敏感度:我对内部身体紧张很敏感。

  • 感官舒适度:我能真正享受放松活动(认同此项表明敏感度较低)。

  • 感官不适感:刺耳声响令我极度烦躁。

  • 社交情感敏感度:通过眼神交流,我能准确判断对方是否在说真话。

  • 审美敏感度:音乐或艺术作品能触动我的情感。

SPS-Q测试结果能助你更深入理解自身高度发达的感官感知力与情绪反应性。问卷中的陈述将引导你思考六大因素如何塑造你的个人生活及人际互动。

若你发现自己在问卷中得分较高,这并不意味着存在异常,而是表明你天生以独特方式感知世界。接纳自身敏感特质并学会与之共处,能显著提升你的幸福感,助你活出更充实的人生。基于自我认同与定位形成的沉稳自信,将使他人自然尊重你的个人边界。

3.2 练习控制自己的强烈情绪,并挑战核心信念

在学习环境管理与沟通技巧之前,首先要掌握情绪与思维的强度调控。你对世界的深度情感投入可能导致反复沉溺于过往事件(即“反刍”)。神经科学家丽莎·费尔德曼·巴雷特指出:情绪并非被动承受,它们实则是你基于对情境的认知与信念所创造的产物。我开发了TRIE(情绪强度降低技术),这是一项基于认知行为疗法(CBT)技巧的高敏感人群专项方案。运用该方案,你能将思维从负面解读中抽离,转向更具建设性的应对方式。

以下是一个分步指南,其前提是导致你产生消极想法的情况,例如与伴侣争执或朋友爽约:

  • 首先,回想某个让你产生强烈愤怒或恐惧的情境,并思考触发点:是某人的言语或行为?具体哪些措辞或举动让你产生这种感受?

  • 其次描述你的愤怒或恐惧感受。当时脑海中闪过哪些念头?前两步迫使你将忧虑具体化,从而能采取应对措施。

  • 用理性思维反驳消极想法。例如假设引发恐惧的“导火索”是担心伴侣因不满关系而提出离婚。你之所以担忧,是因为前任配偶曾突然提出离婚令你措手不及。此时可用理性回应反驳负面想法,比如“过去是过去,现在是现在”,以此区分前段婚姻与新恋情。并非所有人都会像你前任那样反应,你和新伴侣很可能找到解决关系问题的办法。试着将这种冷静理性应用于当前处境。

  • 我观察到另一种有效的自我对话方式:告诉自己“高度敏感者天生反应强烈,强烈反应并不等于处境危险”。

  • 最后,为运用理性思维的自己点赞。大脑会将理性思考与被赞美的愉悦感建立联结。为延续这种愉悦体验,未来遇到类似情境时,大脑会自动调用相同的理性思维模式。

随着时间推移,你可能会发现,在多数令人不适的处境中,自己总会浮现相同的愤怒或恐惧念头。这些反复出现的思维很可能反映了你的个人“核心信念”。核心信念是你对自我、世界及他人最根本的认知,通常在童年时期就已形成。作为高度敏感者,你尤其容易形成负面核心信念,例如“我太敏感了”、“我太容易被压垮了”或“要被爱就必须永远顺从”。这些信念会损害你的自尊心和应对能力。

你可以训练自己反驳负面核心信念,从而改善自我形象。假设挚友忘记你的生日令你深受伤害。首先遵循前文所述的前两步,然后继续如下操作:

  • 问问自己:当前情境中的思绪与感受背后潜藏着什么核心信念?在此案例中,你因朋友忘记生日而沮丧,可能源于“我不值得被爱”的核心信念。

  • 接下来,不要反驳当前情境中的初始想法,而是要反驳你的核心信念。你可以质疑这个核心信念,意识到对方忘记生日并非故意疏忽。仔细想想,你可能会发现朋友最近工作压力很大,自顾不暇。

  • 表扬自己。和之前一样,这会让你把更积极的解读和被表扬的快乐联系起来。

3.3 练习正念

控制强烈情绪的另一种方法是练习正念,不带评判地全神贯注于当下。正念虽广为人知,但对高度敏感者尤具裨益。可选择全情投入某项需要高度专注的喜好活动,如壁球、绘画或阅读。不过我更推荐利用你对细节的敏锐度进行正念练习,具体方法如下:

寻找自然环境中不受打扰的静谧角落。将手机留在家中或关机,带些水果食用。计划进行45-60分钟的正念练习。多数正念练习时长较短,但作为高度敏感者,你对信息更敏感,需要更长时间专注于周遭细节。接下来分别聚焦主要感官:

视觉。远方有何景致?近处有何景致?人们常因过度刺激而难以专注,因此请驻足欣赏近处而非远方的景物。留意周遭的形态:叶片在茎干上如何排列?叶脉呈现何种纹路?若在冬季观察,可细察雪地的纹理,是否被风吹成沙丘般的形态?

听觉。保持静止,倾听。起初你或许只听见一片声浪,片刻后便能辨别出个别声响。声音是响亮还是轻柔?是高亢还是低沉?重复频率如何?是否存在规律?是否蕴含旋律?这些声音是否带有目的性,比如当你穿越松鼠领地时,它正对你发出警告?

触觉。伸出手感受周遭。岩石的触感如何?它与泥土有何不同?枯叶在掌心如何碎裂?是瞬间崩解还是层层剥落?植物的种子触感如何?光滑?粗糙?是否有凹陷?是否带附着物?

味觉。取出随身携带的水果开始咀嚼。专注感受咬下的瞬间,留意它是否多汁、有嚼劲或粘稠。观察甜味或其他涌现的风味。慢慢咀嚼,留意质地与滋味的变化。

此类正念练习旨在提升你对当下时刻的觉知,既不涉及对自我、他人或事物的感情评判,也不让思绪游移至沉溺往事或忧虑未来。在安静环境中独自练习越多,你便越能强化在日常生活中维持这种心境的能力,从而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敏感度,最终甚至能在压力情境下保持稳定。

3.4 避免情绪不堪重负

你所处的环境,无论是日常接触的物品还是交往的人群,对你的影响往往远比对普通人强烈。

应对感官过载的一个有效方法是识别你每日的压力临界点,即感官输入超负荷的临界值。你可以使用我研发的“压力追踪”技术实现这一点。该方法要求连续14天记录你对日常压力情境的反应。准备一本日记本即可开始:

  • 首日记录日期后,在页面顶部绘制垂直线代表温度计。随身携带这个日记本。

  • 当日遭遇首个压力情境时,在温度计底部做标记。标记旁描述压力源(如“咖啡馆邻桌人群喧哗”),并记录强烈情绪反应。

  • 当天遭遇第二次压力事件(如“伴侣批评我的驾驶技术”),在温度计更高处做标记。描述事件并记录标记旁的强烈感受。

  • 每遇到一次额外压力事件(比如邻居狗不停吠叫),就重复此操作,直到你达到情绪崩溃的临界点:此时你会对自身或他人做出有害行为,例如对人吼叫、说出可能危及重要人际关系或工作关系的话; 或是身体彻底瘫痪到无法完成日常活动,比如做饭、购物或打扫房屋。这便是你当日的个人“阈值”。

  • 坚持记录两周后回顾日记。你将发现自己通常能承受多少压力事件才“崩溃”,并逐渐认清哪些事件会引发你的压力反应。

  • 现在,你可以利用这些信息规划未来的生活。目标是避免遭遇超过你平均个体过度敏感阈值的事件数量和类型。

为避免触及这个临界点,调整环境可能有所帮助。若拥有家庭办公室,可考虑安装百叶窗或遮光窗帘来控制光线强度。管理噪音水平时,可使用耳塞或降噪耳机。

大自然与绿地具有抚慰心灵的力量。若需前往共享办公空间,请利用休息时间外出接触户外绿地。尽量选择穿过公园等绿地步行上班。每日至少安排30分钟接触绿地或与自然互动,即便只是观察写字楼外墙上蚂蚁爬行的景象也算数。

宁静的家居环境同样能成为过度刺激的避风港。重新规划家居布局,减少杂乱感,提升空间秩序感。列出你喜爱的视觉、听觉、味觉或触觉事物清单,并将它们融入家居环境。例如,若你钟爱温暖柔软的触感,可在寒冬工作时裹着毛毯;压力来袭时泡个热水澡;在电脑旁放个毛绒玩具,当接近个人阈值时轻轻捏它。常备最爱的热巧克力或咖啡豆,随时享受愉悦的味觉体验。若不影响专注力,工作时可播放心仪歌单作为背景音乐。

3.5 向他人解释你的敏感特质

高度敏感者属于少数群体,生活中多数人不会像你这样思考或感受。他们可能完全不了解你需要什么才能保持舒适。然而,获得周围人的接纳与理解能有效缓解压力,提升健康与幸福感。因此,向亲近之人坦诚你的敏感特质大有裨益。以下是建设性沟通的建议:

  • 向他人介绍你的高敏感特质。在合适的时机(最好是对方心情平静且不忙的时候),你可以分享以下关于自己的事实,当然,请根据个人风格调整措辞:约15%至30%的人具有高敏感特质。这是生物学特征,通过基因遗传。我拥有这种特质。我能更敏锐地感知环境细节,并擅长将这些细节与既有认知整合。由于大脑持续处理各类信息,我常经历强烈的情绪波动与思绪涌动。这使我更善于捕捉细节并富有同理心,但也意味着我对信息反应更为激烈,情绪饱和点往往比低敏感人群更早到来。

  • 分享具体经历作为例证。你自有可供参考的经历,但以下轶事或许能帮助对方理解你的独特之处:假设我们在社交活动中被介绍给一位陌生人,你会注意到他的title和衣着,我同样注意到这些,但还察觉到他戴着象征工程师身份的小指戒指,以及他脚上那双在纽约城颇受欢迎的鞋履品牌。当你继续深入交谈时,我正琢磨他是否来自纽约的工程师,犹豫着询问是否失礼。此时话题已转换,我未能参与讨论。又有五人加入,我一边观察他们的细节,一边记下播放的歌曲名称,但还没轮到我发言,话题又变了。十五分钟后,我感到沮丧、疲惫且被孤立。

让我们最后一次回到艾玛的故事。

驱车归途,艾玛回味着当晚经历。她感激自己能与人建立联系并贡献观点,但敏感性却如双刃剑。像这样人潮拥挤的聚会,很快便令她不堪重负——交谈的嗡嗡声、刺眼的灯光和喧嚣的人群不断消耗着她的能量。艾玛还发现自己极易受批评影响,他人可能不以为意的言论常在她脑海中萦绕,引发自我怀疑。

此刻她终于意识到自己需要独处。次日清晨,她在花园里重获能量,鸟鸣与自然的宁静之美环绕着她。艾玛将敏感性视为天赋,用它深化人际联结,激发创作灵感,并为环境带来细微而深刻的改变。

3.6 高敏感人群的边界设定

如前所述,研究表明高敏感人群的共情能力普遍高于常人。或许正因如此,我注意到高敏感客户往往习惯将他人需求置于自身之上。或许你也常渴望助人,但风险在于,敏感度较低者可能误解你的善意,将其视为软弱而加以利用。正如伊莱恩·阿伦在《高敏感人士工作手册》(1999)中所阐述的,学会设定边界对高敏感人群至关重要。关键在于当他人提出不合理要求时,勇于说“不”。

假设你的配偶临时约见朋友,要求你明天晚上照顾孩子,但你早已为当晚安排了重要计划(两周前就确定了,他对此心知肚明),那么虽然你对配偶处境的同理心可能让你难以坚持己见,但在这种情况下,明确表示无法更改你的计划也是完全合理。具体操作如下:

  • 首先用自己的话复述对方请求。例如本例中可说:“你希望我明天晚上照顾孩子,因为你要见一位外地朋友。”接着询问:“我理解得对吗?”以此确认双方对请求内容的共识。

  • 其次,表达对对方处境的理解:“我理解你很想见这位朋友,毕竟他住得远,你们很少见面。”以此传递共情。

  • 接着阐述自身困境。不妨坦诚说明自己不愿拒绝,但确实存在困难。

  • 请用“需要”这个词来阐述你的困境。这个词看似措辞强硬,但对不那么敏感的人而言,它传达的是坚定而非攻击性。你可以这样表达:”我不能改变两周前就制定好的计划。我需要你尊重我留出个人时间的权利。我也需要你尊重这样一个事实:我至少两周前就告知了周五晚上的安排,正是为了确保计划不受干扰。”

  • 必要时重复强调。你可能需要用完全相同的措辞反复说明,才能让对方尊重你的界限。

建议不要解释自己为何有此感受。原因在于对方可能利用你的解释试图说服你同意。例如,切勿说:“如果我改变计划,剧院门票就白花了。”你的配偶可能会回应:“我来给你买票的钱。”你解释得越多,对方就越能找到说服你顺从的理由。

4. 核心要点总结

  • 高达30%的人属于高敏感人群。这种特质表现为高度的感官敏感性、强烈的共情能力及对细节的敏锐关注。

  • 高度敏感性既带来挑战也蕴含优势。你可能容易遭受感官和情绪的压倒性冲击,但同时往往具备高度创造力,并能深刻感知他人需求。

  • 理解并接纳你的高度敏感性。敏感程度存在差异,可通过在线测试了解自身特征。接纳与众不同是通往充实人生的第一步。

  • 练习控制强烈情绪并挑战核心信念。你对世界的深度情感投入可能导致过度思考,并形成关于自我的有害“核心信念”。认知行为疗法(CBT)的自助技巧能帮助你挑战这些负面思维,转向更具建设性的应对方式。

  • 练习正念。正念虽广为人知,但对高度敏感者尤具裨益。选择适合你的形式,例如自然冥想,充分利用你对细节的敏锐。越是独自练习正念,即不带情绪评判地专注当下,你就越能在日常生活中维持这种心境。

  • 避免情绪过载。使用日记本记录两周的“压力追踪表”,详细记录压力情境及其加剧压力的程度,这些压力可能让你突破容忍极限。通过回顾日记,你将更清楚自己能应对哪些情况,又该避开哪些情境。

  • 向他人解释你的敏感特质。高度敏感者属于少数群体,生活中遇到的多数人不会像你这样思考或感受。准备一些事实依据和一两个说明性小故事,有助于向他人阐明你的独特之处。

  • 学会说“不”来设定界限。高度敏感者常将他人需求置于自身之上。或许你也热衷于帮助他人,但风险在于:敏感度较低者可能误解你的善意,将其视为软弱而加以利用。因此,当他人提出不合理要求时,准备好标准回应方案将大有裨益。

译者:Teresa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6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