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校友圈估计要沸腾了。今天,西安交大校友支涛正式敲钟,她创立的云迹,在香港上市了,市值约98亿元。今年支涛已经53岁了,这也说明:创业不怕晚,上市更不怕晚。
通过云迹的故事,我们来看看,机器人当下及未来,还有哪些稀缺机会。
– 01 –
但凡住过酒店的,都可能熟悉云迹,见过它的服务机器人。你点个外卖,以前需要下楼拿,现在云迹机器人给你送,做着你不愿意做的重复性劳动。
尽管说,机器人创业的全民印象,起于2025年春晚。但其实,第一波机器人火热,就起始于2014年前后——就算是机器人网红企业宇树科技,也是2016年成立的。
很多人会说机器人是个噱头,就会跳舞、跑步等表演性工作,很难解决刚需,很难真正帮人类解决刚需问题,很难有人真正愿意为其付费。
其实不是的。机器人的商业化,过去10年一直在发生,一直有人在付费买单。当然,机器人分为很多类别,有些类别成功了,有些类别失败了,有些还在路上。
比如云迹所在的服务机器人,其实算是成功了,尤其在酒店场景上。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2024年,云迹科技以13.9%的国内份额,在酒店场景的机器人智能体市场中排名第一,超过第二名至第五名的份额总和。
这其实有点匪夷所思:为什么机器人在酒店场景就可以,其他场景就不行。
哪些场景就不太行?比如前台机器人。
要知道,2014-2015年时,还有一波创业者,并没有把机器人押注在酒店,而是押注在前台(引导机器人)。但直到今天,该赛道没有长出特别大的企业。
哪些场景就行?
首先,那些与“配送”相关的场景,就容易商业化成功。
云迹的产品,本质是酒店配送机器人。配送什么?外卖、客需用品(拖鞋牙刷等)、紧急药品等。
虽说云迹还没有实现盈利,但收入的规模化,已经能够证明其刚需性。
2022年至 2024 年,云迹营收分别为 1.61 亿元、1.45 亿元、2.45 亿元,累计5.5亿。同期,公司净亏损分别为 3.65 亿元、2.65 亿元、1.85 亿元。
还有一类配送机器人,也算商业化不错,工业配送(载重)机器人。
这个案例就更多了,仙工智能、梅卡曼德、斯坦德机器人等等,都是独角兽企业,它们穿梭在各类厂房,解放工人的双手双脚,为它们搬运各种脏活累活苦活。
其次,除去配送之外,还有一类机器人也商业化得不错,比如扫地机器人。
典型玩家就是追觅、科沃斯、云鲸智能。
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前五大扫地机器人制造商均为中国企业,分别是石头科技、科沃斯、追觅、小米和云鲸智能,五家合计占据了全球近70%的市场份额。
再次就是教育机器人。2024 财年,优必选教育智能机器人及解决方案,收入约3.63亿元,占总收入的27.8%。
– 02 –
我们可以发现,在机器人1.0时代,商业化的核心特征是:帮人类更好地干苦力。人类越是讨厌的工种,机器人的发挥余地越大。
举个例子,大家知道钢铁机器人吗?在钢铁厂,有一个固定工种——底吹炉清洗工人。底吹炉是一种炼钢设备,定期需要清理(炉口结渣)。如果让人去清洗,那真是活受罪了。
你要站在底吹炉旁边,有可能会热晕你:温度可达50度以上。就算工人穿着隔热工作服、防护手套等装备,依然会感到极度不适。
但越是这类工种,机器人的发挥余地越大,尤其是那些危险的、让人不适的、超越人极限的工种——围绕这些应用场景的,就特别适合机器人1.0时代(2015-2025)。
现在听着这些,是不是也觉得通俗易懂。但当你站在大的时代洪流里,面对未来巨大的未知性时,其实就没有那么清晰。
像云迹这种,坚定不移地10年坚守酒店场景,是需要强大定力的。第一你要相信,第二你要坚持。不然做着做着,你就会思考:诶,是不是转前台引导机器人也行?
好了。机器人1.0时代也算是过去时了,毕竟刚刚我们列举的所有场景,已经有巨头出现了:要么这些巨头已经上市,要么已经是独角兽了。
此外,今天的技术日新月异,基础设施早已不是10年前的水平。在AI技术的突进之下,如果再用今天的技术,去做10年前的事(配送、扫地等),略微有点浪费了。
此前,铅笔道曾经访谈过沸点资本创始合伙人于光东。他提到,如果今天还有团队做1.0时代的事,条件再优越,他也不会投资。
那么好了——未来10年,机器人2.0创业时代,到底细分赛道值得投资?于光东说:那些拥有AI大脑的机器人,他有兴趣看。
啥叫有AI大脑?在1.0时代,我们看到很多机器人在刷墙、擦玻璃、刷船、泳池清洁、除草等等,如果它们不带有“人类智慧”属性,就基本可以定义为“没脑子”。
在2.0时代,“AI大脑+机器人执行” 可能会是一个大机会。至于这些机会,是不是还会延续1.0时代的配送、扫地场景,很难判断。
现在能判断的是,“AI大脑”已经能赋能1.0的场景。
比如云迹的产品已经植入部分“AI大脑”,可智能识别住客的语音、文字、图像等需求,动态协调机器人、员工、设备等资源,实现任务自动分派与全链路追踪。
此前,铅笔道访谈过追觅科技。一方面,大模型已经植入在他们的扫地机器人里;此外,它们还探索出类似“保洁阿姨”的延展功能,比如叠衣服等。
或许从宇树科技的探索,我们能够尝试总结出机器人2.0的新机会。
据Reportify数据,宇树科技当下最核心的产品是四足机器人,占公司收入比例约65%。而四足机器人80%是用来干几件事:研究、教育和消费领域;20%用于工业领域,比如巡检和消防。
从这些场景可以看出,与1.0相比,2.0的机器人工种还没有那么大的差异。
这背后的原因是:今天的机器人AI大脑还远远谈不上发达,即便最近3年,AI大模型已经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但AI大模型并不是为了机器人而发明的。这种“适配”过程,需要耗费5年甚至更久的时间。
这个漫长的适配过程,也意味着更多的无限可能。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铅笔道”,作者:直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