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咖啡和酒精,蜜雪冰城的“成瘾”生意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大V商业”,作者:刘颖,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世界上有4种合法的成瘾性成分,分别是糖、咖啡因、酒精和尼古丁。而蜜雪冰城的奶茶与旗下品牌幸运咖,已分别占据了糖与咖啡因这2项。

近日,蜜雪冰城收购鲜啤品牌福鹿家,这一动作让其酒饮布局从暗线变为明牌。

至此,蜜雪冰城在饮品领域,已完整覆盖糖、咖啡因与酒精三大成瘾品类,也成为蜜雪在饮品布局上有趣的一条“暗线”。

1、雪王做鲜啤,布局“第三曲线”

蜜雪冰城入局鲜啤,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几日前,蜜雪冰城发布公告,通过增资及股权受让的方式,获得鲜啤品牌福鹿家53%的股权,交易总价约2.97亿元人民币。交易完成后,福鹿家将成为蜜雪冰城的非全资子公司,其财务业绩并入集团报表。

控股福鹿家,意味着蜜雪冰城正式将鲜啤业务“亮牌”。

事实上,福鹿家与蜜雪冰城渊源颇深。据多方报道,福鹿家为蜜雪孵化品牌,而其实际控制人田海霞,正是蜜雪集团CEO张红甫的妻子。

福鹿家成立于2021年,主打现打鲜啤,涵盖经典鲜啤、果啤、茶啤等多个品类。截至2025年8月底,门店数量已达1200家。据窄门数据,福鹿家的门店主要集中在“山河四省”等核心下沉区域。

从业务定位来看,福鹿家在蜜雪体系内,承担着“第三曲线”的角色。

幸运咖的成长路径正是前车之鉴。

早在2017年,幸运咖就由蜜雪集团入股孵化,成为独立品牌。2020年蜜雪集团实现全资控股后,从招商、市场、品牌等部门各抽调骨干,组建了幸运咖的早期核心团队。

同年3月,蜜雪集团总经理张红甫在朋友圈中写道:“开启一段新的创业旅程,感觉就像重回少年,充满激动与激情。”

彼时,蜜雪为幸运咖立下“五年再造一个蜜雪冰城”的目标,而当时蜜雪冰城的门店数正好是7000家。

有趣的是,公开数据显示,2025年8月幸运咖门店也正好突破7000家。

如今蜜雪冰城收购福鹿家,几乎重演了幸运咖当年的成长轨迹。

福鹿家延续了蜜雪一贯的低价策略。其门店价目表显示,产品价格集中在5.9元至14.9元区间:经典德式小麦鲜啤5.9元/杯,砂糖橘果啤7.9元/杯,最高价的限定款“三碗不过岗”为14.9元/杯——这一价格仅为市面同类精酿产品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

2、让消费者“上瘾”,才是最大刚需

从蜜雪冰城到幸运咖,再到福鹿家,蜜雪集团已经完成了对糖、咖啡因、酒精三大品类的全面布局——而这三者,都具有天然的“成瘾性”。

“上瘾”,其实正是食品与饮料行业最底层、最普适的消费驱动力。

三万资本创始人黄鹤曾指出:“最伟大的食品饮料公司,往往都建立在‘上瘾’机制之上。”

事实的确如此。

可口可乐凭借糖与咖啡因这两种成瘾性成分,穿越了一个又一个经济周期,成为全球饮品史上最具韧性的品牌。

而近几年,咖啡在中国的高速渗透,也离不开这种“成瘾”的心理逻辑。

咖啡早已不再只是“提神醒脑”的白领功能饮料,而成为一种情绪与习惯的消费。

小咖咖啡创始人朱保举曾提到(一家咖啡To B的隐形冠军,今年要冲进咖啡门店前5名),他对咖啡在下沉市场的表现“远超预期”。

咖啡的消费人群过去被认为是上班族消费群体,功能主要是提神,但如今已经慢慢地年龄往下沉,比如说二十出头已经是咖啡的消费群体了。

比如说以前逛街的场景谁会想到二十出头的女性谁会去喝咖啡,但是现在的现象就非常普遍。

另外一个是市场下沉也超乎想象。

朱保举提到,青岛下面有一个县(县级市)叫即墨,三四年之前有一两家星巴克,但是没有别的咖啡品牌,但是近两年时间里瑞幸开了好多家,星巴克也在加速开店,所以对于咖啡来说,逐渐下沉了很多。而且我也去留意了他们的销量,很多人不光是点了奶咖类,也会去点纯美式、意式,或者说是单品豆。

所以你就会看到这两年其实还是有一些变化的,像瑞幸之前清一色全部都是进写字楼,但是你看他最近两年就基本上每个商场基本都有瑞幸。

咖啡是真有需求,已经打破了传统对咖啡提神功效的印象。

方文,公众号:大V商业一家咖啡To B的隐形冠军,今年要冲进咖啡门店前5名

对蜜雪冰城而言,从茶饮到咖啡再到鲜啤,它的真正优势不止是产品,而在于背后那条高度自有化的供应链体系。

蜜雪冰城超过60%的食材由集团自研自产,采购成本远低于行业平均。

从吸管、杯子、包材到糖浆、果蜜,蜜雪几乎实现了全链条自供,甚至将包装瓶的单位成本压低至行业标准的一半。

这种极致的成本控制能力,使蜜雪集团能够在不同品牌之间无缝复用产线与配送网络——无论是蜜雪冰城、幸运咖还是福鹿家,供应体系几乎完全打通。

有趣的是,观察发现幸运咖往往开在蜜雪冰城的隔壁,而福鹿家也常常选址在两者附近,尽管这并非完全统计数据。

换句话说,三家门店共享冷链与物流体系,几乎可以视作同一条供应线上的三种业态。

你甚至可以说——蜜雪冰城、幸运咖与福鹿家,其实是“一门生意的三个入口”。

3、酒饮市场变局,啤酒成新贵

蜜雪冰城入局鲜啤,恰逢一个极具转折意味的时点,国内白酒市场正在经历一场“信仰的崩塌”。

前两天看到,有人认为现在1700元的价格买到茅台简直是“信仰崩了”,过去个人零售的价格差不多要3000才能买到。

价格回落的背后,是白酒从全民膜拜走向理性回归的标志性事件。

白酒的衰退,并非源于产品本身,而是消费代际的断裂。过去,白酒代表“身份”“场合”“人情”,但对年轻人来说,它更多是一种强迫式的社交符号。

“白酒就是服从性测试”,这句在社交媒体上流传甚广的玩笑,恰恰揭示了当代年轻人对白酒的疏离与反感。

白酒被年轻人抛弃的同时,并不能否认酒精的消费刚需。

消费从来没有消失,只是发生了迁移。酒精的需求并未消失,只是发生了形态迁移。

五粮液的一项调研显示,在20至35岁人群中,52%偏好啤酒,29%偏好洋酒或果酒,仅19%选择白酒。60%以上的年轻消费者更喜欢低度、顺口、易饮的酒精饮品。

啤酒和RTD(即饮型酒)成为他们在“放松、自我犒赏”场景中的主要选择。

这样的变化,在日本早已有过先例。2000年代中期,日本烧酒迎来销量高峰,随后一路下滑。

数据显示,2018年日本烧酒、泡盛酒销量已较高峰期下降约六成。与此同时,低度、即饮、果味的RTD酒迅速崛起。三得利的调查显示,20-50岁消费者中,烧酒已不再进入TOP5偏好酒种,而RTD、啤酒成为主流。

总结日本的经验,酒饮的发展路径呈现两个核心趋势:去餐化与悦己化。

中国消费市场也在重复着同样的变化,众多酒企已经纷纷开始出招。

珍酒推出高端精酿“牛市”、五粮液推出“风火轮”中式精酿啤酒。

另外,更多白酒企业也在推出29度、20度等低度酒,试图重新定义“酒”的边界。

可以预见,未来五年内,啤酒、RTD、威士忌等品类将继续侵蚀白酒的传统份额。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威士忌并非本土文化产物,而是在上世纪70年代后才流行开来,但它最终成为国民饮品,这说明——消费者对酒精的偏好,是可以被重新教育的。

回到蜜雪冰城。

它的布局——糖、咖啡因、酒精——三个全球最具成瘾性的成分,如今都被蜜雪集团系统化纳入了产品矩阵。从甜饮到咖啡、再到鲜啤,蜜雪用最低的成本,建立起一个复合成瘾生态。

其实你看今年上半年的新消费新贵们,都有一点上瘾的意思在里面。比如泡泡玛特被郭麒麟称作是最大的“博彩公司”,那这么说蜜雪又是什么?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37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