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造车”,刘强东意欲何为?

继掀起外卖大战、猛攻酒旅、京东折扣超市加速开店、入局咖啡赛道,刘强东又一次放大招,这次瞄准的是汽车行业。

10月14日举办的京东11.11惊喜开放日活动上,京东汽车宣布联合宁德时代旗下的时代电服和广汽集团共同推出一款“国民好车”。很快,“京东造车”话题冲上热搜。

随后,京东回应称,此次透露的新车是三方联合推出,京东主要提供用户消费洞察和独家销售,不直接涉及制造环节。

通过京东回应不难看出,京东并非贸然贸然闯入整车制造的“红海”,而是通过轻资产模式,凭借自身核心优势,在汽车后市场与智能出行生态中开辟新的增长曲线。

为何造车?

京东不断入局新赛道,拓展新业务,是增长压力之下的“破局”需求。

纵观京东集团近年财报,其核心的零售业务虽保持收入增长,但增速已明显放缓,进入平台期。同时,尽管净利润有所改善,但电商行业的整体竞争已从增量市场转向存量市场。

京东需要寻找一个足够庞大、且能与自身基因结合的“第二增长曲线”来支撑未来的市值和投资者信心。汽车产业,作为一个规模高达十万亿级的市场,自然成为首选目标。

京东拥有稳健的现金流和充足的现金储备,这为其进行战略性投资和新业务拓展提供了坚实的财务基础。

更重要的是,京东拥有数以亿计的高价值用户,尤其是京东PLUS会员(有资料显示会员规模超5000万)。这部分用户通常具有高收入、高忠诚度、注重服务品质的特征,与汽车消费(包括购买、保养、周边产品)的主力客群高度重合。而汽车的客单价高、决策周期长,与京东平台用户适配度非常高。服务好这批用户的车生活,等于盘活了最有价值的存量资产,其变现潜力巨大。

手机之后,车可以说是最大的智能终端,谁能抓住用户的用车需求,谁就能找到超级流量入口,就能掌握下一个十年的“流量密码”。

意在“车”外

京东入局造车,表面来看,其最直接的目的和诉求是通过业务协同,为京东养车导流。但从长远来看,或许隐藏着刘强东更大的“野心”,构建“车生态”的全周期价值闭环,成为未来智能汽车时代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提供商。其核心意图可能包括:

京东入局造成,最直接的木目标是为京东养成

补全消费场景,挖掘用户终身价值。汽车作为家庭消费的“顶配级”产品,其购买决策与家电、家居、保险等高度关联。京东意图打通”买车-车品-养护-换购”的全周期服务。这样不仅能提升高净值用户的平台粘性(例如PLUS会员购车专属权益),还能带动周边消费(车载电器、充电桩、延保服务等)。养车业务积累的用户信任又能反哺整车销售,形成“高频服务带低频销售”的生态循环,让汽车用户成为持续贡献价值的生态成员。

延伸供应链价值边界,赋能汽车后市场:京东作为以供应链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京东将C2M模式从3C、家居等领域延伸至汽车行业。利用其强大的供应链管理能力、物流网络和数字化技术,整合目前高度分散的汽车维修保养市场,成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和服务流量的聚合者。

京东养车已构建起规模化网络。目前京东养车拥有近3000家自营门店与超4万家合作门店,通过标准化培训与SOP流程实现了服务能力的快速复制,为后续汽车销售后的养护环节提供了落地支撑。

切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抢占新能源赛道红利:截至2025年9月,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约为58.1%,创历史新高。

京东通过三方合作切入这一增量市场,既规避了自建工厂的重资产风险,又能借助广汽的制造经验与宁德时代的换电技术,快速推出贴合下沉市场的“国民好车”,争夺万亿级市场份额。与新能源车企合作,提供线上直销、线下交付、充电桩安装、售后服务一体化解决方案。

布局智能出行,形成技术长期协同:今年5月,京东注册了“Joyrobotaxi”商标,这被视为京东正式进军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领域,并计划将Robotaxi车内空间转化为“移动电商终端”,实现“线上下单、车内取货”的即时零售闭环,从而构建一个全新消费场景。

京东在AI(智能客服)、物联网(智能家居)、大数据(用户画像)等领域的技术储备,可与智能汽车的车机系统、用户交互功能深度结合(例如通过京东APP远程控制车辆、同步家庭购物清单至车载系统),甚至为未来的自动驾驶物流场景铺路。

京东造车,本质上是其从“商品交易平台”向“生活方式服务商”转型的关键一步,由此也可以看出,京东集团在增长新阶段的核心思路:基于自身核心能力,向高潜力、高关联的生态领域扩张,深度挖掘并锁定核心用户的全生命周期价值。

前方的道路注定不会平坦,但若能成功将其在零售、物流和用户运营上的优势复刻到汽车产业,京东将有望打开万亿级的汽车消费市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异观财经”(ID:DifferentFin),作者:夜叉白雪。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54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