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又一位女性创始人登上了IPO敲钟舞台。
10月16日,北京云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02670.HK,下文简称“云迹科技”)正式登陆港交所,成为港股“机器人服务智能体第一股”。公司上市首日较定价95.6港元高开49%报142.8港元/股,总市值约100亿港元。
摘得“机器人服务智能体第一股”桂冠的云迹科技,由一位女学霸掌舵——今年53岁的支涛是云迹科技的联合创始人、董事长、执行董事、总裁及控股股东之一。如今,这位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工程学专业、拥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MBA学位的理工女性,以技术理想主义与商业敏锐度,带领公司实现登陆资本市场的跨越。
成立于2014年的云迹科技,业绩表现可圈可点。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按2024年中国机器人服务智能体市场收入而言,云迹科技以6.3%的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以13.9%的国内收入份额在2024年中国机器人服务智能体市场的酒店场景中排名第一,超过第二名至第五名的份额总和。于2024年,云迹科技同时在线机器人数量单日高峰超过36000台,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2024年在机器人智能体市场拥有可适应三维多层空间的机器人的参与者中,云迹科技同时在线机器人数量及服务消费者数量排名全球第一。
尽管已登顶酒店机器人服务量榜首,但云迹科技仍深陷多重经营困境。过去三年间,其累计亏损超8亿元,短期偿债压力与日俱增,且尚未构建可持续盈利模式,这场与资本市场的博弈已演变为关乎存续的生死考验。
作为港股18C规则下未盈利的硬科技企业,云迹科技能否在质疑声中兑现技术落地的长期价值,市场正以审慎态度观察其每一步棋局。
53岁女学霸带队,IPO敲钟了
很多人在酒店都见过这样的场景——一台半人高的机器人载着外卖或洗漱用品,沿着走廊匀速滑行,用略带机械感的声音提醒客人“请取走您的物品”。有人觉得新奇,自然也有人吐槽“像人工智障”。
但鲜少有人知道,这个被戏称为“酒店跑腿小弟”的机器人背后,站着一位53岁的西交大女学霸——支涛。
支涛的创业故事始于对行业痛点的敏锐洞察。2014年,中国酒店业正深陷人力成本攀升与服务质量参差的困境。彼时的支涛在调研中发现,酒店服务流程高度标准化,机器人替代人工具备天然优势。
带着要用机器人解决酒店行业问题的想法,支涛团队去看了酒店所有岗位和工作流程,也去了解了酒店需求,希望通过一些机器人加上一套有效的系统去帮助酒店打造一套高效的客人服务系统。
于是,在经过200多项测试后,云迹科技于2015年推出了首款酒店机器人“润”系列(英文名“Run”),寓意“奔跑者”。这个身高1米、体重45公斤的机器人,被支涛赋予“三岁孩童”的亲和力设计——既不会因体型产生压迫感,又能通过圆润造型避免被推倒的安全隐患。
图/机器人“润”的第一封求职信 来源/云迹科技官方公众号
支涛在日后分享说道,“为了能让Ta找到工作,我们费尽了心思,我们在空间、时间和价值三个层面不断地在帮Ta选择,希望Ta每天都有很多路可以去跑,希望Ta 24小时都有工作,不要休息一刻,因为Ta根本不需要休息。我们在寻找那个可以24小时工作又可以有足够频次和价值的工作,并找到了酒店。”
然而,支涛团队的理想主义很快遭遇现实冰冷的回应。
“2015年,我带着我的机器人敲了无数个酒店的门,希望大家用一下我的机器人。对方告诉我:这个机器人我们不愿意用。后来,机器人终于上岗了,但是大家认为它们更多是一个吉祥物或花瓶。”支涛回忆道。
转机出现在2020年。因疫情催化无接触服务需求,云迹机器人订单量暴增,当年覆盖酒店即突破1300家。截至2024年底,其产品已进入全球3.4万家酒店、150家医院及工厂,单日峰值运行机器人达3.6万台,全年执行服务超5亿次,稳居全球酒店场景服务量榜首。
技术突破始终是云迹突围的核心。2016年,团队研发的室内定位导航系统实现厘米级误差控制,使机器人能在复杂酒店环境中稳定运行;2019年推出的“格格”系列支持语音交互与人脸识别,获评“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2023年发布的复合多态机器人UP系列,可切换送物、清洁、巡检功能,单机日服务能力达1.5万次。其自主研发的HDOS(AI智能体应用系统)被弗若斯特沙利文评为“全球三维空间机器人服务量第一”,支持多模态交互与动态路径规划。
财务数据印证了市场地位。2022—2024年,云迹科技营收从1.61亿元增至2.4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3.2%,毛利率从24.3%提升至43.5%。具体来看,云迹科技收入主要包括机器人及功能套件和AI数字系统两部分,其中,云迹科技2024年来自机器人及功能套件的收入为1.89亿元,占总收入的比例为77.2%;来自AI数字系统的收入为5588万元,占营收的比例为22.8%。
8轮合计12亿融资,
集齐一众投资人
驶向港交所的“酒店机器人”,身后站着一支庞大的投资人队伍。从腾讯、阿里、联想、携程到启明、科大讯飞,云迹科技的股东名单几乎凑齐了中国顶尖VC/PE机构和产业投资者。
招股书显示,2014年7月至2021年12月,云迹科技先后进行了八轮融资,包括天使轮融资、A轮融资、A+轮融资、A+轮战略融资、B轮融资、B轮战略融资、C轮融资及D轮融资,累计融资规模超12亿元。
图/云迹科技IPO前投资概览 来源/云迹科技招股书
云迹科技的融资故事始于2014年。成立初期,公司聚焦于室内定位导航与机器人移动技术研发,获得了科大讯飞的天使轮融资。2015年,云迹科技完成了A轮融资。也就是在这一年,云迹科技当时旗下的机器人Peter在中关村与总理的“偶遇”曾让这家创业公司一度成为圈内的热门话题。
2017年,云迹科技的融资步伐加快。这一年,公司先后完成了6000万元A+轮融资和5600万元A+轮战略融资,引入了腾讯投资、海航资本及澜亭资本等强大阵容,标志着互联网巨头首次入局。在2019年完成的B轮融资中,金茂资本、携程集团、光控众盈、海银前哨基金等战略投资者纷纷入局。
2021年,云迹科技的融资活动达到高潮。这一年8月,公司先是完成2.645亿元C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启明创投、中信证券投资、腾讯、联想等。仅仅四个月后,2021年12月,云迹科技再次完成5.8亿元D轮融资,此轮融资每股成本为66元,投前估值为35亿元,投后估值飙升至40.8亿元,一举刷新彼时服务机器人领域单轮融资纪录。
在一众投资人簇拥下,云迹科技也很早向资本市场发起冲击。
早在2022年,云迹科技便于北京证监局完成上市辅导备案工作,当时市场消息指出该公司或将在科创板IPO。然而,事与愿违。经过长达三年的辅导后,云迹科技在2025年3月终止了A股科创板上市辅导,转身投入港交所怀抱,并在今日,成功挥起上市宝捶。
尽管云迹科技在资本市场屡获资本青睐,其经营表现却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格局。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按2023年来自酒店场景的收入计,云迹科技在酒店场景的机器人智能体市场及智能体市场均排名全球第一。2024年,公司更是以6.3%的国内收入份额位居中国机器人服务智能体市场第一。
然而,市场领先地位并未带来盈利。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云迹科技公司权益股东应占年内亏损分别为3.65亿元、2.65亿元和1.85亿元,三年累计亏损高达8.15亿元。
更令人担忧的是,2025年前5个月,公司净亏损为1.18亿元,相较于上年同期的0.84亿元,同比扩大40%。这意味着,云迹科技亏损幅度还在加速扩大,规模化盈利的拐点尚未到来。
持续亏损带来的最大挑战是资金压力。截至2024年底,云迹科技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1.05亿元,而2025年前5个月经营现金流净流出1.05亿元。按此速度,公司现金将于不久后耗尽。
云迹科技的经营困境源于多方面因素。
严重依赖酒店场景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2022年至2024年,酒店场景收入占比分别为70.1%、95.1%和83.0%。这种高度依赖使其业绩容易受到酒店行业波动的影响。行业价格战愈演愈烈,其中云迹科技主力机型“格格”系列机器人平均售价由2022年的2.68万元下降至2024年的2.09万元,降幅达22%。刚推出的UP系列价格更是从2023年的5.42万元“腰斩”至2024年的2.23万元,降幅达58.86%。
图/云迹科技按场景划分的收入明细 来源/云迹科技招股书
为应对挑战,云迹科技正试图从单纯的硬件销售向“硬件+软件+服务”一体化解决方案转型。2024年,AI数字化系统收入占比已达22.8%,且毛利率高达61.5%,显著高于硬件业务的38.1%。同时,公司积极推进场景多元化战略,拓展写字楼、商场、医院等新场景。截至2025年5月31日,客户群已覆盖超过150家医院。然而,这些新场景的收入贡献仍微不足道,截至2025年5月31日止五个月数据显示,公司非酒店场景收入占比仍不足7%。
眼下,成功上市为云迹科技解决了暂时的资金压力,但并未解决所有问题,云迹科技在未来仍需面对硬件价格战、技术迭代和场景拓展等多重挑战。
显而易见,对于云迹科技而言,上市不是终点,而是新一轮挑战的开始。
西交大校友,排队IPO
带领云迹科技成为“机器人服务智能体第一股”的支涛,是西安交通大学校友群体在硬科技创业浪潮中的集体崛起——仅近一个月时间,就有优艾智合、麦科奥特等西交系企业相继冲刺IPO。
优艾智合的创业故事颇具代表性。2017年,张朝辉带着4位西交大同窗创立公司,其早期团队在华强北一个众创空间8个工位起步,凭借2017年西安市政府举办的“创业大西安”创业大赛活动所获的5万元奖金,开启创业探索。这支由西交大校友一手打造的团队,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引着西交一八九六、SIG海纳亚洲、蓝驰创投等机构注资,2025年递表港股时估值已达20.8亿元。
无独有偶,近日向港交所发起冲击的生物科技企业麦科奥特,同样也是一家西交系企业,公司由西交大教授夫妻王冰、王梅创立,其核心产品MT1013针对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虽尚未产生收入,但凭借核心产品已进入Ⅲ期临床试验阶段,麦科奥特现已成为港股生物医药板块新贵。
上述西交系企业的崛起,绝非孤立的创业现象,其背后是西安交通大学精心构建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在提供持续动能。
如西交一八九六是第一个“下注”优艾智合的投资机构,参与了优艾智合2017年天使轮融资。彼时,西交一八九六执行董事柯宏斌认为,优艾智合创业精神及抗压能力很强、团队配置科学吸引力大、赛道前景广空间大、产品技术行业领先。
从“西交一八九六”机构名称,便不难发现这是一家“西交系”机构。
据了解,西交一八九六是由百年名校西安交通大学联合校友企业家于2016年共同发起创立,在国内率先提出“高校+校友”“科学家+企业家+工程师”的创新发展模式,是西安交通大学重要的创新平台和载体之一,现已发展成为中西部地区最具品牌影响力的孵化投资机构。
西交一八九六以高科技项目孵化加速、股权投资为主营业务,专注于聚合人才、资本、产业等优势资源和全周期科创要素,以“共创、陪跑、赋能”的理念服务于科技企业,致力于发现改变世界的力量,孵化高潜力项目,培育行业独角兽,让改变世界的想象力落地。
依托西安交通大学及西安交大校友会,西交一八九六精心构建了以高校 / 科研院所、校友企业、投资机构、服务平台为核心的全要素共创生态体系,形成了“高校 + 校友+ 地方”的协同发展模式,全力助力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
截至2025年3月,西交一八九六管理基金已投项目超80个,其中上市3个、拟IPO项目5个、交大相关项目占比超50%,带动产业投资超60亿,孵化投资优秀企业有优艾智合机器人、华晟复材、氢易能源、湄南高科、氢洋科技、凌锐半导体、瑞欧威尔等。
事实上,西交大校友经济如此繁荣,不仅是校友助力、院校扶持,更有地方政策助力。
早在2019年,西安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梦回长安——百万校友回归活动总体方案》,同时还制定了《西安市支持校友回归六条措施》。当时,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长安大学、西安科技大学、陕西科技大学、西北大学、西安工业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共11所高校成功举办了专场活动西部创新港、翱翔小镇等一批优秀项目落地西安,校友经济结出丰硕成果。
政策引导下,高校所长与地方所需精准对接,人才、技术、资金、场景等创新要素高密度叠加,一条“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生态链迅速成型。如今,各类校友论坛、返校季、产业链对接会已成为常态,“回巢”不再只是情感召唤,而是可落地、可量化、可持续的城市竞争力引擎。
未来,资本市场势必将迎来更多西交系创业者身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融中财经”,作者:冯晓亭,编辑: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