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行业作为当下创投圈最受瞩目的焦点之一,我们既要关注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技术热点,更要读懂AI圈的资本流向与变迁。
在刚刚过去的三季度,AI行业整体投资数据表现如何?话不多说,从几张统计图表入手。
一、整体融资规模:Q3事件量环比激增与金额微增的“剪刀差”
2024年一季度至2025年三季度,国内AI行业新增融资呈现“事件数持续扩容、金额波动分化”的特征。
注:本篇中人工智能行业采用较为宽泛的定义,涵盖了 AI芯片、自动驾驶、机器人等赛道。
根据IT桔子数据,从2024Q1到2025Q3,国内AI行业的新增融资事件数实现了连续大幅跨越,从188笔至2025Q2基本实现翻番。2025Q3则达到了435笔,环比增长了20.8%,同比增长了99%。
可以说,对比去年,人工智能行业在2025年再次迎来了新一轮的融资热潮爆发。
从估算的融资金额来看,金额曲线的整体观感是波动中变化增长。
由于部分企业未披露融资额、偶发大额融资的影响因素,总融资金额数据趋势呈现一定的不可控性,且可能有偏差。因此“事件数” 更能真实反映行业投资活跃度,融资金额更多代表的是资本的投入力度,数据仅供参考。
在今年三季度,AI融资事件环比增长了20.8%,但估算总金额的增长仅3%,总体规模为370.37亿元。造成这种“剪刀差”的根本原因 在于“投资阶段的结构性失衡”。
早期投资事件显著增长——从2025Q2的144笔增至214笔,增幅达到49%;而中后期投资基本停滞不前,甚至有所降低。由于早期投资单轮金额普遍较低,即便事件量激增,也难以拉动总金额大幅增长,因而导致了Q3季度整体融资金额仅微增。
二、投资阶段分布:早期成“绝对主力”
注:早期投资包括种子轮、天使、 Pre-A轮,中期投资含A轮、A+轮、Pre-B轮、B轮、B+轮,后期投资包括C轮及之后到Pre-IPO上市前的阶段
据上图IT桔子数据显示,近两年来,人工智能领域的早期投资事件呈现了极大幅度地增长。
从时间线看,2024Q2起早期投资连续6个季度环比增长(14%→3%→22%→22%→2%→49%),反映资本对AI“早期布局”的重视程度持续提升。
2025Q3早期投资环比增49%,创近7个季度最高增速。增长背后的核心原因有二:
一是AI技术在各个应用层面和细分赛道扩容,如具身智能、AI医疗、智能驾驶等,新创企业数量激增,资本需通过“广撒网”抢占技术先机。
IT桔子统计,三季度获投的AI企业中,有73家成立于2025年,有97家成立于2024年,两者占比合计达到了39%。
二是早期投资风险相对可控(单轮金额低、试错成本小),成为资本布局的“安全选项”。
中期投资在2025Q2环比增幅达到了34%,而2025Q3仅增5%,增速放缓意味着资本可能更关注“有明确商业化落地”的企业,缺乏落地能力则难以获得后续融资。
后期投资(C轮及以后)在2025Q2增至43笔后,2025Q3回落至34笔,且整体规模始终低于早期和中期。核心原因是AI行业“后期标的稀缺”,这个阶段资本更倾向于集中投给“技术壁垒高、市场份额稳定” 的头部企业。
而战略投资,以产业资本为主要角色,日益成为AI行业投资的“重要补充力量”。
三、城市分布:“北上深杭”稳居第一梯队,新一线城市“差异化突围”
从城市的维度来看,今年三季度,哪些城市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受到投资人的青睐?
AI融资城市排名,既体现城市产业基础的差异,也反映区域政策与资源的倾斜方向。
“北上深”第一梯队垄断资源,各有侧重
北京是全国AI投资第一高地,但同比增速低于整体水平。其中,尤以“海淀区”为核心C位,AI投资占全市64.8%融资笔数、74.1%融资金额,聚集了大模型企业智谱、具身智能公司星动纪元等AI明星企业,并依托中关村的区位优势和清华、北大等顶级高校的技术与人才优势,成为“AI技术研发高地”;值得一提的是,朝阳区Q3发力了,AI融资事件增速超130%。
上海总的AI事件数同比增速(109%)高于北京(61%),尤其是“徐汇区”AI企业在三季度表现亮眼,同比融资事件大增300%,如大模型企业Minimax稀宇科技、具身智能企业它石智航等均获高额融资,主要依托徐汇滨江AI产业园的政策支持;浦东新区则侧重AI算力(如曦智科技)、智能驾驶,产业基础更扎实。
深圳新增AI融资笔数位居全国第三,且同比增长超1倍,但不同于北京上海的“软AI”(大模型、算力)格局,深圳AI融资项目主要更偏向“硬件”,如众擎机器人、自变量机器人。依托富士康、华为等电子制造业龙头的供应链资源,深圳已然成为“AI+制造业落地示范中心”。
杭州基于阿里生态,AI项目多与“应用场景绑定”,如千寻智能的具身智能机器人、Better Yeah AI的AI Agent,商业化落地能力强,新增AI融资事件、金额规模稳居全国第四。
新一线城市“差异化突围”,长三角区域协同加速
成都、南京、长沙三座城市属于小基数下的“高增速、低金额”,以早期项目投资为主,核心优势是“低成本+政策补贴”,包括对AI初创企业的税收减免和奖励,以及对高校创业人才扶持计划等,吸引资本进行“早期试错布局”,但尚未形成成熟的产业集群。
此外,合肥、苏州、南京等长三角城市增速显著,尤其是苏州人工智能行业新增融资笔数实现同比大增283%,涉及AI医药、AI芯片、AI应用等。也反映“长三角AI产业协同”效应凸显——上海的人工智能产业群聚集以及外溢(搬迁或新设),使得环上海的主要城市能够承接AI产业链中的制造与落地环节,形成“研发-生产-应用”的区域闭环。
而成都、长沙等中西部城市则依托本地产业基础(如成都的电子信息、长沙的工程机械),探索“AI+传统产业”的差异化路径,避免与北上深直接竞争。
四、2025Q3中国AI投资的三大核心发现
行业投资热度有所提升:
2025Q3国内AI行业融资事件数实现同比翻倍,印证AI仍是创投圈焦点,且今年投资热度连续三个季度都较去年同期有所提升。
不同阶段资本偏好分化:
三季度AI早期投资出现大幅增长,但中后期投资持平,反映新的AI创业项目和技术细分方向正在大量涌现,而资本对早期布局的风险偏好较高,核心策略是寻求“广度”,中后期布局更追求“精”。
区域格局固化,新一线城市需“差异化”:
“北上深杭” 凭借产业生态、技术人才、资本资源的优势,几乎垄断人工智能创业和融资资源;成都、苏州、南京等新一线城市需依托政策和国资的支持,以及本地产业基础(如苏州的汽车、成都的电子信息),探索“AI+传统产业”的差异化路径,才能突破格局限制。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IT桔子”,作者:吴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