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即将收获一个工业具身智能IPO

短短四天内,三家中国机器人产业细分赛道公司递表港交所。

继9月26日优艾智合冲刺港股“移动操作机器人第一股”后,9月28-29日,微亿智造和珞石机器人先后递表港交所,拟主板挂牌上市,前者冲刺“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第一股”,后者冲刺“全系列智能机器人第一股”。

名头虽有细微差异,但无疑又是机器人热度的强力佐证。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9月初,已有15家移动机器人产业链企业公开向港交所递表,申请赴港上市。伴随这三家略有竞争关系的公司密集递表,总数量也将来到20家左右。

至于哪一家机器人厂商能在竞逐IPO潮流中拔下头筹,目前尚难有定论。更为关键的是,走过上市这一里程碑,接下来实现盈利完成自我造血,才是重头戏。

值得一提的是,微亿智造由潘正颐于江苏常州创办,并在2022年战略收购同样来自常州,由前百度阿里高管张志琦创办的智云天工,两位创始人携手将公司做大做强,成为常州从“制造”向“智造”跃迁的又一样本案例。

近年来,常州聚焦新能源、智能制造战略,在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赛道深耕细作,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突破技术封锁,通过境内外资本市场双轮驱动,正把“专精特新”的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

截至2024年底,常州上市公司总数突破百家,其中A股上市公司72家在全国城市排名第16位,总市值5119亿元排名第31位。今年上半年,常州A股新增2家,美股新增1家。

微亿智造,即将为常州上市公司总数量再+1。

80后携手70后前百度阿里高管,“本立而智生”

目前担任微亿智造执行董事、首席运营官兼总经理潘正颐,现年41岁,在财务及管理方面拥有逾20年经验。在多年工作中敏锐感知到中国工业依旧面临关键技术“卡脖子”的难题的他,在2018年积极与团队的核心成员相聚常州创业,成立微亿智造,目标是用ABC(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的能力突破工业现状,让生产力得到飞跃式的发展。

2019年10月,微亿智造便获得百度2530万元A轮投资。彼时,当前担任微亿智造董事会主席、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的张志琦,正在百度智能云业务群组担任副总经理,这或许是二人首次产生交集。

现年48岁的张志琦,在技术行业拥有逾25年经验,除供职百度两年半外,还曾担任思爱普副总裁、阿里巴巴集团钉钉副总裁等职。

结束大厂打工生涯后,2021年4月,张志琦同样在江苏常州创办了智云天工,是一家专注于工业人工智能的高科技企业。创业伊始,在产业结构升级的时代背景下,智云天工主要依托超级虚拟工厂打通工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连接,助力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全面提升中国智造价值。

这位出身百度阿里的70后,在创业当年年底,便获得了成为资本领投、江苏拓邦跟投的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

此后在2018-2022年短短4年里,微亿智造和智云天工开拓了超过80个场景,交付了超过400台智能设备和600套AI算法软件,开发了超过700个行业应用模型。在超过1200条生产线上为客户落地了人工智能应用,并且成功帮助企业节约人员短缺超过1万。

两家公司具有较强的业务协同互补,于是在2022年底,微亿智造战略收购智云天工,整合其算法和平台开发能力,自此具备从演算法到软体的全自研能力。

在两家公司合并后的首场新品发布会上,身兼微亿智造和智云天工CEO的张志琦,引用《论语》中“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结合自身的思考和沉淀,为业界带来了“本立而智生”这一创新理念。

他认为,工业AI落地的“本”是现场的人的生产经验和海量的生产数据。把这个“本”抓住了才能让工业AI的“智”最大化地体现出来,方法是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让设备具有自然交互的能力,便于产线人员像“师傅带徒弟”一样,教会AI如何工作,让他们在无感知的情况下深度参与到AI模型的开发过程中去,把他们的生产经验在模型中沉淀下来,同时将整个AI的开发过程与产线工作流,信息流融合在一起,实时取得海量有效的现场数据,让模型越用越“聪明”。

两家公司合并后便放出了大招,一口气发布了两大系列六款产品,在将解决方案标准化、产品化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让各种中小型制造企业都能用得起、用得上AI。

1+1>2的效果,也获得了资方的大力支持。2024年,微亿智造接连获得江苏建道、常州产业投资、松禾资本合计6000万元投资,以及元禾控股旗下工业母机基金、深创投合计3.5亿元投资。

招股书显示,今年4月,微亿智造刚刚获得松禾资本、洪泰基金、共青城博盈、国盛集团、普华资本、领航新界等新老股东2.565亿元投资。

需要注意的是,百度方面在同一时间段完成清仓,累计套现约3379.72万元,获利约849.72万元。

IPO前,张志琦直接持股约5.99%,加上他控制的上海志策、上海微涌合计持股约15.92%,潘正颐控制的常州阿思菲思持股约19.62%,他们为一致行动人,以张志琦的投票为准,合计持股约35.54%,为微亿智造控股股东。

来源:微亿智造招股书

此外,元禾控股旗下工业母机基金有微亿智造约10.30%股份,系最大外部股东;洪泰基金持股约6.85%;江苏拓邦持股约5.36%;青枫投资持股约5.32%;深创投持股约4.12%;成为投资持股约3.38%;松禾资本持股约2.06%。

率先将具身智能理论应用到工业场景,上半年营收已破4亿

早在2019年,微亿智造就推出了混合视觉算法,在金属注射成型行业推出了用于粉末冶金产品、采用深度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外观缺陷检测设备。

短短2年,微亿智造的上述设备,在金属注射成型行业细分市场,累计取得超60%市场份额(按销量计)。

2021年,微亿智造发布了具身智能飞拍检测机器人,其机械臂的运动路径规划、轨迹生成、拍照点位与角度设定以及成像参数配置均基于公司专有AI算法。次年,该公司又推出五轴缺陷检测机器人,其可生成多轴协调点位及轨迹以进行模型生成。

而在完成收购智云天工后,微亿智造的AI能力更上一层楼,在2023年凭借自主研发的BASH(解决人工智能应用的“冷启动”问题)及一休云平台 (一个支持SA、ST及SO三个核心平台的中央数据平台) ,打造了其自有的人机交互模型训练平台。

大模型、具身智能滚滚热潮下,微亿智造率先将具身智能理论应用到工业场景,在业内首次提出“具身智能工业机器人”概念,于2024年正式发布了跨行业标准化的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EIIR)解决方案,集成了“智能感知与引导补焊”,建立了闭环质量控制系统。

招股书显示,作为一家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公司,微亿智造主要为全球客户提供开箱即用、高度柔性且具备卓越智能水平的EIIR产品及解决方案。公司通过自研的全栈式软硬件系统及全面的系统工程能力,成功地开发出能够自主感知、学习、决策并执行复杂任务的EIIR产品。

目前,微亿智造拥有三条相辅相成的产品线,为客户提供从核心技术部件到完整产线级解决方案的全方位价值:EIIR产品、AI赋能的智能化产品、模块类产品。

具体而言,2022-2024年及今年上半年(下称:报告期),微亿智造来自EIIR产品的收入分别约3382.0万、1.14亿、2.72亿、2.21亿元,占比分别为15.3%、26.3%、45.3%、53.6%,增长势头显著;来自AI赋能的智能化产品的收入分别约9415.1万、2.03亿、2.05亿、1.10亿元,占比分别为42.5%、46.9%、34.1%、26.7%。

来源:微亿智造招股书

微亿智造的业务以要求严苛的3C电子和汽车制造领域为起点,成功解决了行业内多个至关重要的“卡脖子”工艺难题,并已将应用场景拓展至新能源、快消品、半导体等其他新兴高景气行业。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起,微亿智造正式启动海外业务拓展战略,打入欧美市场。目前,公司已服务超过25家世界五百强及国际行业龙头企业,业务遍及欧洲、美国,并正在积极布局日本、新加坡及马来西亚等新海外市场。

作为多场景、多行业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的先行者,微亿智造实现了规模商业化及迅速增长,按2024年收入计,该公司是中国最大的EIIR供货商,IDC报告显示其AI视觉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位列中国第一。‌

报告期内,微亿智造的收入分别约2.21亿、4.34亿、6.00亿、4.12亿元;毛利分别约7181.6万、1.84亿、2.87亿、2.03亿元,毛利率分别为32.5%、42.4%、47.9%、49.4%;净利润分别约-9201.0万、-1.14亿、1573.9万、668.4万元;经调整净利润分别约-2896.5万、-2811.2万、4414.6万、3039.3万元。

来源:微亿智造招股书

报告期内,微亿智造的研发开支分别约7568.1万、1.78亿、1.65亿、1.15亿元。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已形成逾700项自主知识产权(其中包括逾180件发明专利、300件软件著作权)。截至今年6月底,拥有一支由超过180名行业专家及工程师组成的顶尖研发团队,占公司员工总数的近60%。

截至今年6月底,微亿智造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3.43亿元。

此次IPO,微亿智造拟将募资用于核心技术研发,以提升EIIR产品的智能水平及性能;建立本地化的海外销售及服务网络,以深化全球业务布局;战略投资及收购,以建立一个开放共赢的应用生态系统;扩大生产能力等。

(首图来源:猎云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直通IPO”,作者:王非。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63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