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AI炒作震天响,但你的手机主屏幕出卖了真相。创业的旧规则,或许还没过时。是既有巨头先获得创新能力呢?还是初创公司先获得分销渠道?文章来自编译。
我们仍有很多未知。以下是一些相关的问题。
主屏幕测试
现在虽说是人工智能的黄金时代,但我们仍处在极早期。为了说明我的观点,我们来做一个“主屏幕测试”:
你手机主屏幕上有多少个应用是“AI原生”的?其中又有多少个是用AI编程工具创建的?
说来也怪,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这个数字可能比你想象的要接近于零,尤其是在排除了那些显而易见的大语言模型应用(如ChatGPT、Grok等)之后。当然,很多人正在为此努力,但就目前来看,“主屏幕测试”的结果是,我们屏幕上4×7的网格里,几乎没有AI原生的应用。难道未来不应该是全部28个应用都是AI原生的吗?AI原生的日历应用在哪里?AI原生的社交网络又在哪里?我记得在从Web端向移动端转变的浪潮中,我使用即时通讯、社交、邮件等应用的习惯完全转移到了移动App版本上有多迅速。可现在,究竟发生了什么?
这告诉我们,巨大机会就在眼前,因为我们还未真正开始利用AI来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到目前为止,我个人的变化仅仅是减少了谷歌搜索的次数,增加了与AI对话的频率。但显然,AI的潜力远不止于此。我曾在其他文章更详细地探讨过“氛围编程”以及AI世界的网络效应。
关于AI及其将如何改变创业方式的其他一些重要问题
我认为,不仅AI产品本身尚处早期,我们对于“如何打造这些产品”这个问题的思考也同样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也就是说,AI将会改变我们创建公司的方式,但这种改变将如何发生,目前还不明朗。
以下是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人们完全可以有截然不同但又合情合理的看法:
-
未来的初创公司需要更少(还是更多)的员工?一种观点认为,AI可能会带来1000倍的杠杆效应。因此,过去需要整个公司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可能由一个人就能搞定。很自然地,这可能意味着一个人可以监督1000个全天候编码的AI智能体,并藉此打造出一家价值十亿美元的公司。这当然很了不起,但反驳的观点是:如果一家AI原生创业公司能够快速扩张,但其部分业务能力由于AI尚无法处理而仍需人工完成,那么可以预见,他们仍然需要雇佣大量员工。也许瓶颈最终会落在“品味”上(正如一些人所说),导致公司需要大量的设计师。又或者,你也许可以很好地制作出许多热门产品的原型,但是……
-
面对行动迅速的AI竞争对手,公司的护城河将如何构建?如果一个产品很容易就可以被瞬间复制,当AI将所有功能都变得同质化时,你该如何定义自己的壁垒?一个简单的答案是,过去十年消费级应用的经验告诉我们,在一个技术差异化不大的生态体系里面,用户增长和网络效应才是一切。另一方面,AI软件的开发速度或许会快到让“持续迭代、发布新功能、创造新产品”这一能力本身成为差异化的关键。我的一个想法是,唯一值得开发的产品将是那些需要多年规划和大量资本支出的项目。比如太空技术或B2B硬件——这些领域需要你对当前市场有深刻的直觉才能下最初的赌注。任何AI能在几年内开发出来的软件产品,其优势都将被套利所抵消。这些领域的优势将更像直销(DTC)领域,品牌和对渠道时机的洞察力至关重要。但用这种方式建立一家伟大企业要困难得多。
-
AI会让创业变得更便宜还是更昂贵?显然,像基础模型这样的基础设施层,需要投入极大的资本。而理论上,某些应用的开发应该会变得非常容易。但是,增长和分销需要花费大量资金才能将产品送到客户手中。过去十年我们学到的一点是,即便开发一个web应用的成本相对较低,获取用户的费用仍可能高达数百万美元。失败率居高不下的原因在于,有太多的产品在争夺人们的注意力,所以这或许才是限制因素。
-
我们将如何组织未来的团队?保留工程、产品、设计等独立职能是否还有意义?或者,当AI技术可以根据产品需求文档(PRD)、线框图或任何形式的输入来开发软件,使得产品开发变得完全多模态时,所有这些学科是否会融为一体?许多业余历史爱好者都知道,工作的组织结构在近几个世纪里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从家庭手工作坊(家人以手工方式生产商品)的模式,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转变为工厂和公司的模式。而近来,软件平台催生了大量独立合同工和兼职人员,比如外卖骑手。目前还不清楚AI将如何影响下一代的工作模式。
-
旧金山湾区作为科技中心的地位是否依然稳固?过去,硅谷之所以成为创业中心,是因为其在人才、风险投资和知识方面拥有网络效应。我认为,虽然旧金山的优势依然强大,但随着大量人才流向纽约等其他中心,以及知识通过播客和Substack等渠道被更广泛地分享,这种优势无疑已经减弱。支持持续去中心化的论点是,如果开发产品变得异常简单,那它几乎就成了一种内容创作。正如我们在内容创作者身上看到的,他们可以是本地的,也可以是全球的,并且可以驻扎在任何地方。如果你不再需要通过雇佣员工或引入风险投资来扩大规模,那么未来的创业者或许也将遍布世界各地。
-
在一个创业公司碎片化的世界里,风投将如何运作?很长一段时间里,风投的模式很简单,就是投资那些从斯坦福大学及其周边科技人才聚集的城镇中脱颖而出的优秀初创公司。当开发一个全新产品并在市场上进行测试变得极其容易时,情况会怎样?如果人们愿意为这些产品付费,它们可能从第一天起就利润丰厚,尤其是在仅由一两个人开发、成本极低的情况下。如果这类产品在全球各地被不断创造出来,又会发生什么?或许风险投资本身会变得更加分散,因为它将被用作增长资本而非风险资本。这将使其对更广泛的投资者而言更加清晰和易于参与,即便这些投资者遍布全球,而不仅仅局限于湾区。
-
与此相关的是,种子前轮、种子轮、A/B/C轮这些融资阶段的划分是否还会存在?我们用这些区别来划分不同的增长阶段。但也许未来会有更多的产品直接从零跳到A轮。那么,资助人们进行各种探索和实验是否还有意义?或者这一切都将以副业项目的形式发生?
这些问题的妙处在于,当代科技产业的历史只有几十年,而非几百年。许多现代的结构,比如风险投资、移动互联网,或是在旧金山市区(而非半岛地区)创办公司,都是相对较近才发生的事。正因为一切变化如此之快,我们也很容易想象它在未来几年内会再次改变。
历史先例
一旦你开始思考商业结构如何随技术发展逐步演变,上述问题似乎就成了显而易见的探讨方向。回想一下工业化前英国的家庭手工业。18世纪的时候,一个铁匠可能会在与家相连的作坊里工作,整个家庭参与生产,最终产品被逐一制作出来,并在市场上小批量出售。时间快进到19世纪,工业化意味着大量劳动力在工厂工作。彼时,你得有公司来组织经营活动,需要股东来为开支提供资金,还需要层层的专业化管理。(可以看看伯纳姆(Burnham)的《经理革命》(Managerial Revolution)一书,里面对这些动态有很有趣的讨论)。
或者你也可以看看17世纪,随着商船队和洲际贸易网络形式的远洋海军力量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也应运而生,将这一切组织起来。东印度公司正是凭借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双重创新,才建立起当时全世界最大的公司,并拥有一支26万人的常备军。
因此,当你审视AI的潜在影响时,我们今天所创造的商业结构最终将不足以组织这项技术所带来的所有潜在生产力,这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我们已经从“家庭单元组织劳动力”演进到“工厂组织劳动力”,那么在一个由AI智能体、算力和模型构成的世界里,这意味着什么呢?
最乐观的看法
在最乐观的设想中,我认为我们希望看到一个AI能让更少的人创造更多价值的世界。因此,如果AI原生创业公司只需要极少数员工就能创立,那将是极好的。公司的护城河将通过杀手级功能和技术来建立,而不是单纯依靠分销渠道和垄断的优势。(我们想要更多新事物,而不是让那些老牌巨头来主导下一代)。我们希望所有这些新技术能让创业成本变得更低。理想情况下,湾区将继续作为科技中心。即便人们可以在任何地方建立公司,他们仍然会为了利用这里的专业知识和资本而搬到旧金山。当然,风险投资也会随之演变,找到从中获利的方法 🙂 我希望这是对的。
但对于上述每一点,你也可以提出站得住脚的相反论点。最大的AI赢家可能将是那些拥有大型数据中心、海量数据和强大算力的公司。这意味着中心化,大公司会变得更大,创造一个不利于初创企业的世界。或者,AI可能只是一套很棒的功能集,但对市场营销和分销的帮助并不大。现有巨头可以慢慢地将他们原有的产品转化为具备AI原生功能的产品,并最终在竞争中击败初创公司。
就像我认识的一些聪明人所说那样,问题也许是:“是既有巨头先获得创新能力呢?还是初创公司先获得分销渠道?” 既有巨头或许会赢。
未来几年,创业圈的动向将为未来的发展格局奠定基础。过去几年可谓风起云涌。我们看到了一批顶尖的AI研究团队在开发基础模型。但现在,这些模型已经吸收了全世界所有的数据,其效应正逐渐趋于极限。未来几年的主角将是那些在这些模型之上建立商业逻辑的人。他们不会进行AI研究,也不会训练自己的基础模型。相反,他们将采用与模型无关的策略,在顶层创建一个引人入胜的用户界面。我们正看到这类产品被融入到各个垂直行业中,从销售工具到整合整个行业,其实现方式多种多样,并以此方式应用技术。
未来几年也许将风云变幻。
译者:bo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