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领导骂了,想收拾东西走人

昨天在微信上收到一个做产品的读者发来的长信,描述了他因为工作失误被领导责怪而产生离职念头的经历。

准确来说,领导是骂了他,而且伤到了他的自尊心。

不甘受辱的他想收拾东西走人,但又不甘心现在的工作机会,毕竟薪资待遇和项目也都还不错。

我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发给他这么一句话:「你要具备开放性思维」

今天早上他跟我说,调整好了,正常上班,感谢昨天的启发,一晚上想了很多通透了。

从大厂离职后,我接触人的类型比以往更多,慢慢地也能分辨出不同人身上的一些特质。

其中,我最喜欢打交道的一类人身上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开放性思维」。

乔布斯当年发表过一个观点,他说:「A级人才的自尊心,不需要你呵护」

对此,我是十分认同的。

尤其是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挫折、挑战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包括来自领导的批评、同事的不满、客户的刁难等,这都是工作的一部分。

可是,有一种人会对此产生极强的不适感,觉得被冒犯,觉得被伤害,于是产生负面情绪。

可以肯定,他们接下来的工作表现不会太好。

这种思维模式,我更愿意称之为「封闭性思维」,因为外界的一切不适冲击都会让他们把自己关起来,这是一种本能反应。

相反,开放性思维的人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他们会关注问题本身,会聚焦改进自己,并且善于通过变通和行动去改变现状。

一个很直观的区别,封闭性思维的人看到问题都是墙,而开放性思维的人把墙当做往上一级的台阶。

显然,具备开放性思维的人更适合做产品经理。

至少,我认识的优秀产品经理中,几乎全都是这种人,无一例外。

接下来,我举几个例子。

公司里有一个棘手项目,过去已经有两拨人在这个项目上失败,但老板十分坚信这个战略方向,所以想继续找人做。

一般来说,这种项目是没人愿意接的,做不好不仅证明了自己能力不行,还在履历上添加一笔失败经验。

这么想当然没错,但这也是大多数人的想法。既然是大多数,所以注定普通。

换一个角度来思考,我们在职场上或者在公司里追求的是什么?

是一份稳定的工作?是一份线性增长的工资?是越来越高的职位?是个人能力提升带来的市场溢价?

都对。

既然如此,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得这些东西就能换来更长的职业保质期。说白了,年轻就是资本。

那么,你觉得是用一年完成 100 件普通工作任务能帮你实现目标,还是用一年搞定一个高难度项目更有可能性?

很明显,是后者。

虽然这个选择有更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即便是失败,但你从中获得的实践密度和实践质量一定是高于那 100 件普通工作任务的。

要是成功了,那你就能做到一年抵三年,甚至更多。

所以你们看,那些年少成才和年少成名的人,有谁是每天靠做普通工作任务走出来的?

做那些难而有机会做好的事,虽然过程中的挑战和失败率都很高,但这恰恰也是一种艰难的捷径。

再说个例子。

我经常在文章里分享一些新产品的使用和体验,评论区通常有这么两类人。

第一类人喜欢下结论和画句号,通常会用「这不就是…」或者「这不和…一样吗」的句式来做定论,仿佛他们一下看透了本质。

比如,2023 年底我写文章鼓励大家去使用 ChatGPT,当时就有人说,这不就是个聊天机器人么,以前早就有了。

第二类人会带有一些好奇心,他们会去尝试,甚至会去深度研究,想知道到底有什么不同。

还是前面说的,从那个时候借助 ChatGPT 而深入 AI 的人,现在已经成了第一批吃到肉的。

到目前为止,我已经写过很多 AI 相关的文章,有技术基础原理的,有产品体验介绍的,还有国内外最新动态的。

敏锐的人,都会把这些当做有用信息去研究,他们本身的开放性思维会驱使他们调用好奇心去行动。

接下来还一个例子,时间回到 2018 年。

那一年我像一个布道师一样去跟各种朋友去介绍和推荐,大多数人不信,觉得我是骗子,只有极少数极少数的人信了。

今天再看他们的账户余额,甩同龄人几十条街,而我自己也吃到了肉。

在那之前的前两年我开始深入研究比特币,但是距离我第一次听说比特币已经过去 5 年了。

2013 年,我第一次在实验室听同学说比特币,当时觉得不就是类似 QQ 币的虚拟货币么?

是的,那时候的我就是封闭性思维。

后来我开始转变,这种转变发生在很多事上,错过第一轮比特币、错过当年是小公司而如今是超级大厂的公司offer、错过一次又一次的好机会和历史时机。

很多当时看不懂的东西,并不是它们的问题,其实问题出在我们自身。

包括 5 年前我从大厂离职成为自由职业者,再到现在成为互联网个体户,其实也是贯彻了开放性思维。

在当时来看,身边人都觉得我不要轻易离开,毕竟大厂更稳定,职场路径也比较清晰,自己干风险太大。

很庆幸,如果我再晚点出来,就错过了最好的时机,而我的选择都踩在点上。

如果「已知」是一座海上的岛屿,那「无知」代表的认知边界就是这座岛的海岸线。

和封闭性思维的人交流你会感觉就是在钻洞穴,而与开放性思维的人交流,你感受到的是海阔天空。

在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越发需要开放性思维,这是应对变化、拥抱变化、主导变化的思维武器。

有句话我印象深刻,最后也分享给你们。

道德,是一个人的下限。认知,是一个人的上限。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唐韧”(ID:RyanTang007),作者:唐韧。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495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