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家消费品牌上市招股书中提到的会员运营,是利润引擎

继好想来、bebebus、林清轩等品牌在招股书中突出“私域”布局后,八马茶业、遇见小面等品牌也将私域相关的“会员运营”等能力列为招股书中的核心重点。

八马茶业昨日开启招股,拟10月28日在港交所上市,募资净额3.68亿港元中10%专项投入数字化;

遇见小面10月15日二次递表,自研开发“全流程标准化系统”将辣椒红油油温控制等传统依赖经验的操作转化为可量化参数;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消费品牌向港交所递交的最新资料中,“会员规模”“复购率”“数字化投入”等词汇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这些关键词在被列为关键业绩指标的同时,也说明了用户资产的深度运营将进一步重构消费行业的价值评估逻辑。

具体到这两个品牌的财务表现,私域战略呈现出了差异化的落地成果:

八马茶业以“2600万会员+4090万线上粉丝”构建茶行业最大私域流量池,其会员体系支撑连续10年蝉联天猫乌龙茶类目冠军;

遇见小面通过数字化系统沉淀2210万会员,储值用户复购率高达44.5%,显著高于中式快餐行业30%的平均水平;

相同之处在于,当会员资产、复购数据与增长模型形成闭环,私域运营便从成本中心进化为利润引擎,这也正是资本市场给予数字化领先企业更高溢价的底层逻辑。

数字化建设与技术架构:从工具到增长引擎

浏览最新文件,可以发现,这两个品牌的数字化建设均以自主研发为核心支柱,致力于在行业内寻找符合品牌特质的差异化落地途径。比如,八马放大了茶叶非标属性,遇见小面瞄准餐饮效率瓶颈,虽落地场景不同,但都通过量化投入与技术重构,将数字化从“成本项”转化为“增长项”。

具体来看,八马茶业将数字化贯穿生产、供应链与终端全链路。在生产端,其安溪基地第六代生产线获中国茶科技创新大赛特等奖,武夷山基地第七代智能化生产线被弗若斯特沙利文评为“武夷岩茶全球最先进的智能化生产线之一”,16万㎡智能生产基地实现24小时不间断生产,为“千城万店”战略提供品质保障。

在资金分配上,明确将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的10%用于数字化提升,具体分为供应链数字化(4.0%)、客户终端运营数字化(2.6%)及数字化指挥体系建设(3.4%),通过量化投入构建“线上+线下”全渠道协同能力,其线上渠道连续10年蝉联天猫乌龙茶类目冠军,与线下3585家门店形成互补(截至 2025 年 10 月最新门店数突破 3700 家,半年新增超 115 家)。

遇见小面则以“数智化”为核心卖点,通过技术重构餐饮运营标准。其开发的“全流程标准化系统”,将辣椒红油油温控制、面条复煮时间等传统依赖经验的操作转化为可量化参数,避免人为误差对产品品质的影响。同时,自研数据系统可实时分析运营数据与客户行为,构建覆盖菜品研发、供应链、餐厅营运的全链条数智化管理体系。

在效能提升上,数字化系统使订单处理效率提升30%,2024年订单量达4209万单,翻台率3.7,显著高于中式快餐行业2.0-2.4的平均水平;供应链端通过中央厨房统一生产酱料,实现食材成本降低15%,单店数字化成本下降18%,在2022-2024年门店复合增长约45%的同时,将资本开支增速控制在40%,平衡规模扩张与成本控制。值得注意的是,其联合创始人苏旭翔直接负责信息技术监督,凸显技术在企业战略中的核心地位。

私域运营与全域流量整合:场景化捕捉用户价值

如上文所述,八马茶业和遇见小面均通过数字化建设降低了运营与获客成本。在私域运营与全域流量整合中,更值得留意的是,在场景化沉淀方面,二者均通过细化场景定位、匹配客群需求,提升了用户生命周期价值。

比如,八马茶业以“城市会客厅”为核心场景,打造高端茶文化体验与商务社交空间,构建“直营+加盟”与“线上+线下”的全渠道流量闭环。截至2025年6月,其线下3585家门店贡献64.2%的营收,成为用户体验与信任建立的核心载体;线上则通过天猫、京东等平台积累超4090万粉丝,会员总数突破2600万,形成“线下体验种草—线上复购转化”的流量链路。

这种全渠道布局不仅让其连续10年蝉联天猫乌龙茶类目销量冠军,更通过线上线下流量的互补与协同,有效降低跨渠道转化成本,私域用户的高信任度与强粘性,支撑起高端茶叶的消费决策,契合茶叶作为信任型消费品的属性。

遇见小面则聚焦餐饮全时段场景,以“储值会员+数据中台”实现精细化流量运营。针对不同场景需求,其47家24小时营业的交通枢纽门店,夜宵时段营收占比达35%(截至 10 月 8 日,共 66 家餐厅实现 24 小时运营,覆盖交通枢纽、商圈等多场景);同时推出15分钟快取套餐、地域限定款等产品策略,将非面类SKU拓展至40个,相关营收占比提升至30%,通过场景化产品设计激活不同时段、不同地域的流量价值。

在私域运营上,依托数据中台打通线上线下用户数据,会员平均客单价达32元,储值体系显著提升复购率,2025年上半年香港地区交易额同比增长超10倍,印证私域运营对区域市场渗透的推动作用(截至10月 8日,香港特别行政区开设11家直营餐厅,2024年4月首次进入香港市场)。

此外,其通过美团、大众点评提升公域品牌声量,结合小红书、抖音等平台的话题活动吸引流量,再导入企业微信私域池,形成“公域引流—私域留存—复购转化”的完整链路。

这两家品牌的实践表明,全域整合的关键不仅在于流量入口的多元化,更在于数据资产的统一管理与场景化应用,只有让私域流量从“用户沉淀”转向“数据驱动的精细化运营”,才能真正释放单客价值。

会员体系与用户生命周期管理:基于场景定位,把客群转为会员

在八马茶业与遇见小面的递交资料里,会员是多次提及的关建词。但众所周知,会员体系并非简单的用户积累,而是“客群定位+行业场景”匹配下的价值挖掘——匹配度越高,会员对盈利的支撑力越强;反之则难以形成有效闭环。这一点,在财务表现中体现得也很明显。

比如,八马茶业聚焦高端客群,以“大会员规模+全渠道运营”推动盈利能力提升。累计超2600万会员与线上4090万粉丝形成庞大流量池,通过分析会员消费偏好反哺产品开发,依托红茶、岩茶、铁观音三大名茶的品类优势及全渠道控价能力,精准匹配高端用户需求。财务数据显示,其净利率从2022年的9.1%稳步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11.3%,2024年实现净利润2.24亿元,会员贡献度与盈利能力的正相关性显著。

遇见小面则以“储值会员+标准化系统”构建快餐行业会员运营标杆,会员规模达2210万人,储值会员复购率44.5%,高复购率支撑起庞大的订单体量。2024年实现4209万订单量,年度整体单店日均订单388 单(直管餐厅386单、特许经营餐厅390单),整体翻座率3.7(直管餐厅3.8、特许经营餐厅3.6)。2025年上半年餐厅总商品交易额 7.99亿元,同比增长 33.61%(含直营 + 特许经营)。

其会员体系的核心价值在于与数字化系统的深度融合:全流程标准化系统提升订单处理效率,供应链数字化降低成本,为会员提供稳定的产品品质与消费体验;储值模式则提前锁定用户消费,同时通过“周二特权日”“生日特权”等活动提升会员活跃度,形成“系统提效—体验优化—会员留存—盈利增长”的正向循环,2025年上半年直营餐厅整体利润率提升至15.1%,会员体系对盈利的支撑作用逐步显现。

此外,遇见小面明确称计划将募集资金专项用于品牌建设与客户忠诚度提升,进一步强化会员体系的战略地位。

整体来看,两者冲击上市的核心逻辑高度一致:以数字化突出个性(生产非标、运营低效),以私域与会员沉淀用户资产,寻求突破“市场分散+盈利不稳”的困局,一定程度上,这是消费服务品牌从“区域经营”走向“资本市场”的必答题。

当然,赛道属性也直接决定了其各具差异的增长重心与估值逻辑:

八马茶业瞄准高端茶叶消费,靠“全渠道体验+高端会员”打造品牌溢价,估值核心是“会员资产厚度”;

遇见小面聚焦快餐刚需市场,以“标准化效率+储值会员”实现规模扩张,估值核心是“门店增长与单店盈利”。

这两个消费品牌基于“产品属性、客群需求、场景特性”共同作用下的增长数据,为不同赛道品牌的上市实践,提供了差异化的参考样本。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说说你的想法。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见实”(ID:jianshishijie),作者:见实。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99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