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融资上市的岚图,能否让东风真正“重生”?

0融资上市属实罕见

2025年8月22日晚,东风集团股份(00489.HK)发布公告,宣布子公司岚图汽车将以“介绍上市”的方式登陆港交所,同时,母公司东风集团股份将同步完成私有化退市。

在新能源车企的红海竞争中,几乎所有品牌都在拼命讲故事、融资、扩张。唯独东风集团选择“母进子退”,不融资、不发新股,却要独立上市,在新能源赛道属实罕见。

在新能源车补贴全面退坡、市场进入洗牌期的2025年,此番操作格外大胆。当补贴退场、光环褪色,岚图的盈利能否自洽?当母公司退场、子公司独立,东风的估值又能否“换壳重生”?

母退子进,换壳重生

在资本市场,“介绍上市”是一种极为罕见的上市模式,它不融资、不增发、不发行新股,只是将现有股东手中的股份直接在交易所挂牌。

通俗说,这是一种“上市不募资”的方式。

根据天眼查及港交所数据,过去两年,港股共有140家新上市公司,仅一家采用“介绍上市”。这意味着这种模式几乎被市场边缘化。因为它没有融资收益,对大多数急需现金的企业来说“太不划算”。

根据公告,东风集团持有岚图汽车79.67%的股份。此次交易,东风股份将按比例把岚图股权分派给股东,随后岚图以“介绍上市”方式直接挂牌交易。与此同时,东风股份剩余业务将被旗下东风汽车集团(武汉)投资有限公司通过“吸收合并”的方式私有化退市。

东风股份退出港股舞台,岚图汽车接棒成为新的上市主体,原东风股东,自动变为岚图股东。

过去的东风股份,估值长期低于净资产,市值常年徘徊在百亿港元以下,被市场贴上“传统汽车股”的标签。东风集团表示,公司价值长期被低估,新上市平台岚图汽车将体现其业绩与潜力的独立估值。

这意味着,如今借助岚图这张“新能源高端品牌”的名片,东风集团的估值锚点从低增长的燃油车业务,转移到了高成长的新能源科技板块。

岚图为何“0融资上市”?不是“缺钱”而是“抢时间”。

新能源赛道的节奏正在加速。从2023年开始,比亚迪、理想、小鹏的产品节奏进入季度迭代,智能化路线全面加速。对东风而言,时间紧迫,刻不容缓。

“介绍上市”不涉及融资、无需审批资金募集计划,整个流程可以压缩时间。岚图从8月22日官宣到10月2日递表,用时仅40余天,创下新能源车企上市准备的纪录。

岚图“0融资上市”好处很多,可以抢占港股市场新能源板块的回暖时机。在完成上市架构后,通常6个月后可再融资,这为后续二次融资、海外业务扩张留足弹性空间。

这种“先上车后补票”的方式既规避了A股漫长的审批周期,又以“已上市公司”的身份,为未来的再融资、配股、引入战略投资者打通通道。

“0融资上市”不是“不融资”,而是“延迟融资”。等岚图登陆港股、估值重塑、市场认可度提升后,可再通过增发等形式补齐资金弹药。

真的赚钱了吗?

东风集团既不像造车新势力那样“靠钱堆”,也不同于传统车企的分拆融资,而是选择“腾笼换鸟”,底气何在?

财报显示,岚图在短短四年内实现了从“造车亏损”到“季度盈利”的跨越,2022 到 2024 年,岚图的营收从 60 亿跃升至 193 亿,三年增长超 200%;销量也同步增长至 8万辆。毛利率一路从 8.3% 提升到 21%,2025 年前 7 个月净利润达到 4.34 亿元。它的毛利率、净利润曲线完美呈现出一条“成长股上扬线”。

增速太完美,完美到不太像靠市场赚来的钱。

2025 年前 7 个月,岚图在财报中列出的“其他收入及收益”为 7.8 亿元,其中 6.4 亿元来自政府补贴。换句话说,它每赚 1 元净利润,其中至少有 1.5 元来自政策扶持。

若剔除这部分“输血”,岚图的账面利润立即翻转,摩根士丹利分析称,若扣除补贴影响,公司当期实际经营仍处于亏损状态,净亏损可能在 20 亿元左右。

也就是说,岚图的“盈利”,不是通过产品溢价或成本控制实现的,而是通过政策托底与会计处理“修饰”出来的。

岚图获得的地方与中央补贴,得以让利润转正。只要这张安全垫在,它的现金流就能短期转正;但一旦补贴取消,利润线就会原形毕露。

新能源车的黄金时代,始终与补贴共生。补贴退坡,是行业转折的真正分水岭。

2025 年起,中央层面和地方政府都在不同程度的收缩新能源补贴。对于岚图这种尚未建立品牌溢价的中高端车企而言,政策转向意味着盈利模式将暴露出“非可持续性”,现金流可能再次吃紧,估值模型也需重估。

资本市场不怕亏损,怕的是盈利质量差。补贴一旦收敛,盈利神话恐成泡沫。

当补贴退场,岚图还能撑多久?

新能源行业从不缺“能造车的”,缺的是“能活下来的”。

公开数据显示,岚图销量增长迅猛。2024 年交付 8 万辆,同比增长近 60%;2025 年前 7 个月已达 6.67 万辆,同比增长 85%。数字没问题,但结构问题极大。

岚图的销量几乎由一款车型MPV梦想家撑起。根据公开数据,自 2022 年上市以来,梦想家累计销量超 12 万辆,占岚图总销量 55% 以上;2025 年前 7 个月更超过 60%。

这意味着什么?

岚图实际上是一家“单车公司”。它的增长曲线建立在一个车型周期上,而非品牌矩阵。这在汽车行业是危险的信号,任何单一车型都存在生命周期,消费偏好变化、竞品入场或定价调整,都足以让销量曲线极速掉头。

理想有 L 系列的产品矩阵支撑,问界背靠华为生态,腾势依托比亚迪体系,而岚图只有一个“梦想家”。

岚图曾试图在品牌定位上“左右逢源”,既想做理想那种高端智能家庭车,又想兼顾传统车企稳重的质感。但现实证明,这种模糊定位让它在用户心智中始终处于边缘。

对理想、问界的用户来说,岚图不够“科技”,对传统豪华车用户来说,岚图不够“高端”,对价格敏感的中端用户来说,岚图又显得“太贵”。

这导致它的品牌价值被压在一个尴尬的价格区间,不具备拉升销量的势能,也不足以形成溢价护城河。

过去三年,岚图在营销上尝试过“文化叙事”“国风定位”“智能豪华”等多种标签,但记忆点并不强。

岚图的另一重隐忧,藏在它的“体制 DNA”里。

作为东风集团孵化的高端新能源品牌,岚图既有供应链、制造、融资等资源支持;也有决策慢、机制重、创新动力弱等先天负担。

从研发结构看,岚图虽然推出了 ESSA 平台、云母电驱架构、岚海智能座舱,但在行业技术迭代周期中,它的领先优势极其短暂。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华为的智驾方案、理想的电混系统都在不断拉高门槛,岚图要跟上节奏,就必须以更高研发支出换取存在感。这直接冲击它刚刚转正的利润表。

从渠道来看,岚图采用“直营+授权混合模式”,表面效率提升,但扩张速度仍偏慢。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2025 年7月底,岚图汽车在中国境内注册经营门店约407家,而理想、问界早已突破500 家。渠道密度的差距,意味着潜在市场渗透能力差一个量级。

2024 年起,岚图加速出海,重点布局中东、欧洲市场,并在挪威、丹麦、以色列建立经销网络。东风高层宣称“出口占比要在 3 年内达到 20%”。

然而海外竞争异常激烈,特斯拉降价、比亚迪猛攻、越南 VinFast 突进,欧洲本土品牌也在守土反击。岚图在品牌知名度、服务网络、认证体系上都处于起跑线之后。

除此之外,出海初期投入巨大,短期内很难贡献利润,甚至可能反向拖累整体毛利率。

海外市场对岚图而言,并非增长的解药,而是掩盖核心问题的短期缓冲。

岚图现正站在一个历史性的分水岭。向左,是依赖补贴、延续增长幻觉的旧路径;向右,是用品牌、产品、市场竞争力重建增长模型的艰难转型。

资本市场不看过去的流量,它看未来的确定性。岚图要能在补贴褪色、竞争常态化的时代,证明自己不仅是“靠补贴推上去的盈利车企”,更是一家能靠市场活下去的造车公司。

真正决定岚图命运的,已不是毛利率、销量曲线或IPO进度,而是它能否在政策驱动时代退出后,靠产品力、品牌力与体系力,撑起未来增长式。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

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蓝莓财经”,作者:蓝莓君。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389 分享